应该如何评价阎锡山?

季我努学社

阎锡山作为近代中国以来著名的地方实力派军阀,掌握山西政权近四十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台湾时期等重大历史变革阶段。清末,阎锡山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期间,率领部将对北方辛亥革命顺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北洋时期,阎锡山作为地方实力派参与到冯玉祥、张作霖、蒋介石等巨头之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并未向韩复榘等人一样未做抵抗就失地,他与中共合作将山西打造成“抗日模范地区”。南京政府末期,毅然决然撑起内阁,直至回到台湾“还政归蒋”。纵览阎锡山一生清晰看出阎锡山奉行“中二”哲学,在多方势力之间寻找生存。

阎锡山参与到近代多方博弈之中,并且是多个对手之间的相互较量。最常见的是阎锡山、中共、蒋介石与日本之间的互动。多方互动的格局,其中一方的行为选择常常导致多方的策略联动。他们各自都随着不断变化的时空条件,利用时局给他们提供的机会和限制,观察和分析各方的意图和策略,以调整和决定自己的应对之策,力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阎锡山可以说是一个深喑“中庸之道”的政治家。当然,他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山西政治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方面的进步。

一、中原大战后,阎锡山极力维持中央一统、反对日本侵略步伐。(阎锡山有着准确的政治敏感性、看齐意识,摸准了蒋介石的内政外交的脉)阎锡山主张消饵内忧,以御外患。这与蒋介石所倡导的“攘外安内”政策不谋而合。阎曾于1932年和1933年致电:“今日救国不外两端:一为发挥民族精神而奋斗,一为保全国家领土而忍辱。无论何端,“均非内部切实团结难期实效”。“强邻在侧,有隙必乘,自腐不去,虫生难免。自古未有国内不和,外侮能已者。前此之错误,大家应同警惕。今后之痛悔,大家应共努力。这里既是建议全国要统一团结对外,同时也是反思以往教训,表示与中央一致行动的决心。

努力劝止福建事变及西安事变,斡旋调停中央与地方关系。1936年6月1日陈济棠、李宗仁发动两广事变。阎锡山自始即持劝止态度。6月4日阎致电陈、李、白(崇禧):“弟深知政府决非不抗日者,前此之多方设法,亦欲为国家民族谋安全耳。以抗战求生存,虽败亦不致为民族留遗憾,历史留非议。阎锡山站在国民政府中央一边,说明政府并非不抗日,对政府措置有不当者可以进言,政府力量不足之处,可尽力扶助,更不便向中央直言者他可转达。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力想求得阎的支持,南京则倚重阎斡旋调停,阎之态度举足轻重。阎氏责备张、杨“以救国之热心,成危国之行为”.要他们慎重考虑如何处置善。

二、阎锡山并未投降日本,与多方协力实行抗日。阎锡山拒绝日本及亲日分子拉拢。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对抗击日本武装进攻也作过建议和策划。最为大家赞赏的就是极力维护华北统一在中国之内,而非日本鼓动分离。王揖唐曾寄信:“外交内部均已办妥,拟以入宋哲元军中,效马厂誓师法,通电抗日驱张,只得公一诺,即行发动。”。阎终不为动,予以抵制。1932年春,韩复榘亦派人劝阎共攻天津以驱张,拥阎再出,不让冯玉祥参加。阎答复说:“岂可再生内江?且山东已在日人虎视中,若此正所以与敌以隙,国事更不堪问矣”。他坚予拒绝。1935年六七月,驻华武官高桥垣、日本陆军省满蒙科科长等先后到山西,劝阎参加“华北自治”。阎发表公开信揭穿其阴谋。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以及中央军“趁火打劫”的“居心”,阎锡山经过反复思考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与晋绥系阎锡山集团在山西结成的统一战线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一省范围内的率先实现。中共通过与阎锡山结成的统一战线关系,使山西成为抗战的战略支点,成为“抗战模范区”。

阎锡山与中共合作最为引人瞩目的则是牺盟会。牺盟会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由阎锡山与中共共同推动下的抗日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至1939年夏,牺盟会领导下的各界群众救国会会员已发展到250余万人,其中工救会员20余万人、农救会员170余万人、青救会员30余万人、妇救会员30余万人。包括这些团体在内的牺盟会员达到300余万人。他们团结着近千万的工农大众,投身于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到1939年底,山西全省105个县中有70个县的县长由牺盟会特派员和新军干部担任,为以后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开入山西、开辟敌后抗口根据地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和基层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山西抗战的发动和发展。

三、立足山西,发展山西。大力发展山西,打下政治、军事割据的坚基础。阎锡山把山西的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将山西发展为自己获取政治、军事权力的根据地。阎锡山在山西本省倡言十年建设,并编订《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在山西省经济建设方面有所建树。 1932年阎锡山大力发展官僚资本。其中“山西人民公营事业”是阎锡山官僚资本的形式之一。“公营”事业的范围极广,大到钢铁煤炭等等重工业,小到火柴等口用品,山西人民的经济生活无不包括其内。

尤其是创办西北实业公司,涉及矿业、纺织、化工、制造、特产五个行业,共计25个工厂、资本近3000万;乙、修建同蒲铁路,全长850余公里。这些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山西抗战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窄轨同蒲铁路的铺设,不但结束了非靠帝国主义或者是一省自己无力修筑大型铁路的历史,而且由于它贯穿山西南北,勾通了正太、平绥,既把全省重要物产地区和城镇联结在一起,使货畅其流,人畅其行,又架起一条山西同外界交往的重要桥梁,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发展山西经济之际,推动山西城乡公共事业发展,使得山西民众获益。单纯地发展经济、轻则会过分压榨民众,重则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失衡。阎锡山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山西城乡发展,打造“村治”典范。阎锡山深受中国古代传统“大同”“均等”思想影响、积极推行所谓“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生、民智和民财其主要措施是六政三事,所谓“六政”是: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法“三事”是种棉、造林、畜牧可以看出,重点在于发展农副生产、革除裹脚等封建陋习。在城市生活区内,阎锡山则是响应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积极推动全省内市民生活的卫生化、健康化。

四、退居台湾,识时务。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面包围的“孤岛”太原,飞赴南京。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南京陷于一片混乱。4月22日阎锡山被陈纳德派的飞机接到上海。阎到台湾后去见蒋介石。6月1日李宗仁荐阎组阁。当日阎以奔母丧为名,飞台北谒见蒋,取得蒋的同意和支持。6月3日立法会议以200票对50票获得通过。此时人心悍悍,多谓阎组阁系“跳火坑”。但阎则不以为然。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阎以“中枢有主”,呈请辞职。3月15日新阁组成。阎本所谓“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之精神,约新任行政院长陈诚召集新旧阁员联席会议办理了交接手续。阎交卸行政院长后,改任蒋之“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1960年5月29日阎下葬,蒋介石题匾,亲去致祭。这天台湾“国民政府”对阎颁了“褒扬令”。12月6日阎葬于阳明山之七星山。葬时还印发了他的51万字的《世界大同》和68万字的《三百年的中国》两部遗稿以及其《题字集》1300余件。

参考文献:

1、《阎伯川先生救国言论选集》第二辑,现代化编译出版社,1946年版;

2、王生甫:《牺盟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魏宏运《绥远抗战时蒋介石的两副面孔》,《南开学报》,2012年,第4期;

4、《閻錫山史料/文件/電報/要電錄存 北伐東北易幟暨膠東靖亂案:附零星雜件》,台北“国史馆”藏,閻錫山史料,档号:116-010101-0052-116;

5、台北“中研院”近史所藏:《徐永昌日记》,第三册,1991年。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朱言论史

一生都在鸡蛋上跳舞,其实只是为了生存。


阎锡山,晋系军阀之首,割据地域仅山西一省,然而影响力却远超一省之地,民国旧军阀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

虽然阎锡山留学过日本,接受过西方教育,但他的骨子里,终究只是一个传统的政客,而且深得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三昧。

张学良说过,蒋介石一看就是领袖派头,阎老西不行,穿个大褂,看着就是个买卖人。

他是一个乡土情结很重的军阀,把个山西打造成了铁桶一般的独立王国,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当了三十八年的土皇帝。但又不祸害家乡,号称“保境安民”,在抗战前的军阀混战时代,使山西几乎没受战火之祸,天下太平。对内发展经济,移风易俗,被称为“模范省”,俨然一个乱世中的小桃源,阎百川对山西可谓有功。一辈子重用同乡,“会说五台话,便把洋刀挎”,亲族也在山西呼风唤雨。

从这些方面看,张学良所言不虚,确实一副土财主样。

山西虽小,却也是他问鼎天下的资本。山西不受战乱,他却老出去折腾,北伐后期,阎锡山的势力一度扩张到河南、察哈尔、绥远、北京和天津,俨然北方扛把子,捎带着培养出一支剽悍的旁系军阀——傅作义的绥远军。中原大战时,被推举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不久,还当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

从这点看,他又是个野心不小的天下人。

说他是一个传统的政客,是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手段的深谙和灵活应用。从辛亥革命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他可谓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识时务,懂大体,才成为政坛不倒翁。辛亥革命爆发,他宣布起义;袁世凯上台,他支持袁大总统;袁世凯称帝,他劝进不可谓不卖力;眼看袁世凯穷途末路,他也发电讨袁;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他也和国民党决裂;国民党北伐,他又拥护三民主义;中原大战是反蒋了,那也是被逼急了,而且也想豪赌一下,但失败后也能低头认错,和蒋尽弃前嫌;我党来了,他也反共,但重用薄一波搞牺盟会,倒也放手;日本人来了,他也抗战,但也和日本人眉来眼去,要在国民党、我党、日本人三个鸡蛋上跳舞,谁都不得罪,总算没有公开投敌,大节不亏;国共内战,他也算急先锋;眼看大势已去,他就去就任了名存实亡的行政院长(之前老蒋屡次征召,他可是死活不出山西一步);跟着国民政府转进台湾,他也能放下一切权力……你会发现他在每一步几乎都能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谋取最大的利益,而且从不把事做绝,总是留有退路,这种进退有据的生存智慧,又带着一种生意人的精明。

而且全山西,整个太原的近代工业基础是阎锡山打的,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基础是阎锡山打的,同蒲铁路的基础是阎锡山打的,整个中国沦陷之前,山西是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可以独立成批量生产步枪,山炮的地区。相对于同时期叱咤风云的军阀,阎锡山表现的更加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周旋在国民党,执政党以及日本侵略军之间。现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阎锡山搞经济,建设的能力,应该是当时的军阀里,实力最强的一个。

他算是半个政治家,一个政客,所做的坏事有限,民族大义实现的也有限,唯一做到就是地方保护,在民国那混乱的年代,他是当地人的守护者。


欢迎讨论,求关注,祝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本号目前生活在山西。现在的山西人对阎锡山仍念念不忘。

五台话是山西话中鼻音较重的方言。雄厚且抑扬顿挫又不失风趣。和五台人聊天说事,每到关键处或利益爆发点,总是遇见他们仰天哈哈大笑,含糊不清闪烁其词。山西本地有个说法:“三个忻州人敌不过一个五台人”,意为五台人鬼得很,会算计。用它来引出这位阎长官的话题太合适不过了。

阎锡山看重一个“中”,中庸之道。不出头也不落后,不温不火,不轻易放弃又不会执着到底,审时度势左右逢源,精于权术老谋深算,总想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山西奇葩窄铁轨:阎锡山念念不忘的是,给三晋儿女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谋取利益,当年把山西的铁轨故意修成了窄铁轨,外地火车进入山西,必须换成山西的火车才能进入。


中原大战明哲保身:中原混战时,阎锡山多次反蒋又多次投机,成了众军阀的“猪队友”。其他军阀几番血战损兵折将,阎锡山的晋绥军居然几乎毫发无损保留下来。他也名正言顺成了“山西王”。

又亲日来又抗日,抗战前阎锡山与日本一直来往密切,阎锡山建设山西时和日本有贸易往来,那是山西人善于做生意的特点,政界的人们都说他就是一个亲日分子。但是。日本威胁到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时,为了山西的坛坛罐罐,他的态度就坚决反对了。抗战中他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成功地处理好了中央军,晋绥军和我军的关系,坚决抗日又政策宽容,客观上使我军得以生存和发展。

不拘一格建设山西:这是现代山西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阎锡山主政山西时,丰富的煤炭资源令山西富可敌国。阎锡山的工作作风是事必躬亲,且早出暮归十分勤恳。他又善于吸取各方面精华学以致用。甚至在农业民生方面引进公有制的一些元素。善于管理和培养干部。对文化很重视,对学术很宽容,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有人说:“他的吸收新思潮,适应和进步的精神也是可佩的。”

现在还有山西人亲切称他是阎长官。因为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既循旧又纳新,既保守又开明,既打小算盘又不失为一个谦谦长者。


先启历史

好早的时候就知道阎锡山,觉得这绝对是个坏人,他杀害了小英雄刘胡兰吗,而且看这名字就像坏人,阎锡山这名字和鸠山多么像。

后来读了点书,觉得老阎还是可取之处的,他死后,他的部下为他守墓,有的竟然守了50多年,从小伙到白发老人,无怨无悔,一个有着这样忠诚部下的人,至少不是坏人俩字概括得了的。



后来了解晋商多了些,觉得阎锡山简直就是学到了晋商的精髓,他的本钱就是山西这块地方,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进可争雄天下,退可保境安民。

即使中原大战被迫下野,依旧能够遥控山西,伺机再次崛起,而且,他还在蛰伏这段时间,总结了自己失败的教训,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为政之道,取名“中的哲学”。

有时候想,如果少帅有阎老西一半的狡猾,也许918就不会发生,这大约也就是富二代和创一代的不同,创一代小心翼翼的打好手里的每一张牌,抓到手了就舍不得放手。富二代更喜欢一把梭哈,成败不论,就为了一个痛快。

其实少帅也看不上,第一次见面,阎老西长袍马褂,委员长一身戎装,少帅觉得委员长更现代更帅气,阎老西太酸腐了。

这位山西的土皇帝,对境内的百姓还是不错的,重乡守土,而且他手下还出国像傅作义这样的人才,可见他识人也很有一套。不像冯玉祥手底下出去的人,很多当了汉奸。

阎锡山山西人的精明,让他知道进退,知道何时该出手何时要后退,如果生意蚀本,他也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比方说离开山西去当行政院院长,其实就是他已经看到看到了大势已去的天下格局。

这种明悟,也使得阎锡山成了为数不多的结局很好的军阀之一。


薛白袍 / 文


薛白袍

阎锡山者,山西活阎王也。阎锡山在辛亥革命时期以清朝武举、同盟会员的身份领导掀起太原起义,成功后开始担任山西督军,此后实际控制山西长达38年之久。

阎锡山的一生,就是不断投机革命借以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生。他的所谓“中庸哲学”,也不过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自私哲学。

1、辛亥革命时期:以同盟会员和山西新军代表面目出现,通过反清捞到了山西都督要职。

2、袁世凯执政时期: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支持袁世凯,再次被袁任命为山西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阎锡山在袁世凯的威压下退出国民党,并支持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侯。

3、段祺瑞执政时期:袁世凯死后,阎锡山又抱上了总理段祺瑞的大腿,被后者任命为山西省长。

4、北伐时期:眼看盟友吴佩孚、张作霖干不赢北伐军,遂掉头再次投向了国民党怀抱,当上了山西政府主席以及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5、抗战时期:在国府、日军、我军三颗鸡蛋上跳舞。先是联共抗日,参加忻口会战,也打出了平型关大捷。随着日军对山西的逐步蚕食,又与日军签订了《汾阳协定》,走向了联日反共。抗战胜利后又代表国府接受了在晋日军投降。

阎锡山再后面的表现就不说了,作为既得利益者,他拼死维护在山西的反动统治,却被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打的全军覆没,仓皇逃向了台湾。

事实证明,革命的投机者们最终会被代表人民利益的、真正的革命者扫进历史的故纸堆。任阎老西儿算盘打的再精,失败也无可避免。




司马砸光


舌尖上的中国,流动肠胃文化,酸溜溜刀削面,来上一大碗,然后暖暖的开始了走西口。阎学堂带着十三岁的儿子阎锡山,吃了好几碗刀削面,汤喝干再舔舔,一点都浪费,他们这一趟外出经商是一次商业冒险,晋商文化传承了投资与风险并存的理念,金融投机交易看中就是市场机遇窗口和市场讯息的不对称。

阎锡山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乱世之中,没有黑名单制度,所以阎锡山和父亲在太原找到了新工作。阎锡山天生读书材料,半工半读完成山西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日本东京维新派和革命党的战场,康有为派出梁启超讲少年之中国,孙中山委托汪精卫口伐笔战。康有为拿着华侨募集资金找女人,孙中山那些钱赞助了革命,优质热血青年们自然站到革命党人这一边。阎锡山留学期间,自然脱离不了圈子,深受革命党的影响。

清政府在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压力下,终于废除了八股文取士,开始让新学知识的知识分子走向国家机器的神经系统。阎锡山留学回国,先在山西武备学堂担任教员和督学,后奉诏令入京参加朝廷为留日学生准备的考试,正式步入政界。

辛亥革命爆发前期,阎锡山在山西太原联络革命党人发动了起义,推翻了山西巡抚,阎锡山被推举做了都督。清政府极度恐慌,立即命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吴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参加过唐才常的自立军反清起义和华兴会的长沙起义,早已是个革命者,此时准备联合山西民军在北方革命,遂邀阎于1911年(宣统三年)11月4日在娘子关会晤,商定共组燕晋联军,吴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阎即派兵一营开赴石家庄,与第六镇官兵共同截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并拟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恨之入骨,收买吴的卫队长将吴刺死,燕晋联军的雄图大略遂告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命曹锟第三镇进犯山西。

辛亥革命爆发后,议政王总理大臣载沣调动不了北洋军队,所有南下的军队都要到袁世凯老家请示汇报,袁世凯的指导意见慢慢走,走走看风景,最终换来了袁世凯的回归。袁世凯重组了内阁,全面掌握了军政大权,主持了南北和谈,得到了孙中山承诺之后,组织了逼宫大戏,清帝国大厦倒塌了。

阎锡山继续主持山西省工作,他与搭档吴禄贞预判袁世凯称帝,所以保留了燕晋联军。后续证明阎锡山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袁世凯后续称帝,山西保持独立宣言,阎锡山保境安民,维护山西独立经济主权。

36年的主政山西,阎锡山为自己建立了独立王国,置身于中原大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外,最终全身而退,在台湾安度晚年。


唐俊龙55398571

最近问答中忽然对于民国时期各色人物的问题多了起来,如何评价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白崇禧,何应钦,陈诚,还有问到杜聿明,胡宗南,戴笠,张灵甫,更细致的还有问蒋鼎文,孙元良,胡琏,李弥等等。即然大家有兴趣,就做个民国系列人物吧,谈点浅见,绝不搞复制粘贴。

民国人物之阎锡山

我对阎锡山的评价,是个大军阀,土地主,小商人。

阎锡山出身于山西五台一个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曾因一次投机失败,负绩二千吊,和其父逃到太原躲债。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势必会影响他的世界观和处世之道。

辛亥年间,从日本士官学校回来任山西新军标统的阎锡山,响应武昌起义,领导了辛亥太原起义,正式步入历史大舞台,历任山西都督,督军,省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省政府主席等,主政山西长达38年,直到解放战争被他的小老乡徐向前战败,随蒋介石跑到台湾。

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后又推行“用民政治”“村本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让山西躲避了战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在那个乱世中还是比较稳定,也造就了阎锡山在山西较高的声望。而阎锡山是真把山西当成自家私产来经营的。

说他是个大军阀,是因为他在原山西新军基础上,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建立起了晋绥军,最多时兵力达30多万。商震,傅作义,陈长捷等都是出自晋绥军的名将。是民国新四大军阀之一。


说他是个土地主,他把山西视为其私地,所用军政干部,几乎全部是山西人,那怕是与共产党合作,都要选薄一波这样的“小乡党”。在山西兴建采矿,冶金,水泥,兵工等各种轻重工业,也修铁路,可于外省相通处却修成窄轨,不让与相它铁路方便互通。他有个三不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力用兵”。完全一个土地主心态。

说他是小商人,就是他无处不算计。政治上经常骑墙摇摆。他曾拥袁称帝,后又通电讨袁护国;他曾率部参加北伐军,又联合西北军和桂系反蒋,发动中原大战;平时决不让任何势力染指山西,但日本人来攻时,中央军,红军都欢迎入晋抗战。每每晋绥军出兵作战,都是告戒将领们别舍了本钱。晋绥军人数虽众,装备也不差,但战力却很差。经济上,山西有个宠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2亿银元,规模之大,投资之少,效益之高,速度之快,在国内名列前矛。

对山西省来说,阎锡山在那个年代,能保一方的基本平安,经济发展,还是有不小功劳的。


净月暖阳

作为来自山西的历史达人,丹水君来给你讲讲阎锡山。

阎锡山是五台县人,与我们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的同乡。

阎锡山领导了太原的辛亥革命,响应武昌首义,这让山西成为辛亥革命期间独立的唯一北方省份,直接威胁到清廷的统治中心直隶。

说阎锡山是革命元勋,毫不为过。

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让山西成为较富裕的内陆省份,十分难得。

但,不能掩盖阎锡山对山西人民犯下的罪行。

一,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封闭的山西。

阎锡山以“保境安民”为幌子,把山西变成他个人的势力范围,他做起了山西的土皇帝。

二,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拒绝革命的山西。

阎锡山帮助袁世凯镇压同盟会革命党,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山西成为最排斥革命的省区。

三,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鸦片横行的山西。

阎锡山治下,大量种植鸦片,这种半官方,半合法的生意,极大损害了山西人的健康和经济环境。


历史知事

阎锡山又被称为“阎老西”,对他的评价,个人认为一个词便足够了,那就是“商人”。

阎锡山出生于一个经商家庭,从小他就知道该怎么在复杂的环境下,保证自己的利益。

纵观他的一生,可以发现不管是早年追随孙中山,抑或是在袁世凯的强压之下服软,包括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恩怨怨,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很多人都说阎锡山善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阎锡山确实有能力,他把山西治理的很不错,让山西成为了乱世中相对安定的“乐土”。

抗战时期,阎锡山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只不过他的行为中,依然透露着一个商人的奸诈和狡猾。


雨打芭蕉身不湿

作为一个山西人,对阎锡山还是有比较深的了解,之前许多人只是从教科书,电视剧等知道阎锡山,这些都很大程度对阎锡山进行了丑化,阎老西,抠门,见风使舵等,并不客观。说说我了解的阎锡山吧,首先阎锡山在辛亥革命中有大功,作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他带领的山西新军发动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阎锡山的一生的沉浮就跟山西紧紧的捆绑在一起。民国时期,阎锡山在山西实行保境安民的休养生息政策,不参与军阀混战,很好的维护了山西境内的民生,人民安居乐业,在民国时期是少有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阎锡山对山西的贡献是很大的,在阎锡山治理下,山西经济长期排在全国前列,山西人的生活水平也是比较高的。他推行的窄轨火车,很好的保护了山西的经济不受外来商品的冲击,而山西的商品如煤却可以有效的输出到全国各地。他大力发展山西的经济,现在山西很多大型企业矿山都是在他治下开始投产的。所以说阎锡山对山西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阎锡山也确实比较反共,这也与他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而且山西作为他个人的地盘,是不可能让别人染指的,更不用说共产党了,所以最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但个人认为这种失败是国民党的失败,并不是由他个人造成的,在历史的大潮中,想要独善其身,偏安一隅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