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

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

以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為標誌宣告歐洲從此進入中世紀,與此同時東羅馬帝國則在蠻族入侵的浪潮中堅持了下來。儘管外來蠻族沒能推翻東羅馬帝國,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尼卡暴動卻令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記憶猶新——在最危急的關頭他甚至一度打算棄城而逃,結果在皇后狄奧多拉的堅持下才留在都城指揮平叛。查士丁尼在平定叛亂後廢除了東羅馬公民參政議政的權利,至此自羅馬共和國時代延續下來的民主政體徹底終結,東羅馬皇帝成為像東方的中國、波斯一樣的專制君主。

為配合這套君主專制政體查士丁尼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內政改革:行省長官被賦以軍事和行政全權,這就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盤剝,而自羅馬共和國時代延續下來的元老院已徹底淪為橡皮圖章。查士丁尼嚴格監察各省總督並 一些行政改組。他有宏大的建築規劃:重建城市,開闢輸水管道,加固防禦工事,建造孤兒院、旅店、大教堂等。同時查士丁尼實行的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財政政策。為了適應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需要,他不惜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橫徵暴斂;為了增加收入,讓國家掌握了獲利頗豐的絲綢專賣權;此外查士丁尼還增收附加的土地稅。

相比上述經濟體制改革,查士丁尼在東羅馬帝國的立法工作上的成績更為後人稱道:528年他下令編纂法典,組成以法學家特里波尼安為首的法典編纂委員會(一個帝國法律制訂委員會),該委員會收集從哈德良(117~138)以來歷代羅馬皇帝的詔令和元老院的決議,制訂的法律草案於529年公佈,意味著編成了共12卷的《查士丁尼法典》,經修訂後於534年作為正式法律生效。《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羅馬在法學上天才性的創造成果,後來成為歐洲許多國家制訂法律的藍本。

查士丁尼一世執政時期是東羅馬文藝的一個黃金時期:君士坦丁大帝執政時期曾在皇宮裡建過一個普通的小教堂,但這座建築在尼卡暴動中遭到了嚴重破壞,查士丁尼一世決定予以重建。重建工程始於公元532年,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特拉里斯的安提米烏斯(又譯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爾——負責工程設計和指揮。工程僅用了五年時間即告完成。這座教堂就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了把這座教堂變成全帝國的精神信仰中心和拜占庭藝術最光輝的典範,查士丁尼一世使用了他所能支配的一切手段。此外他還在君士坦丁堡興建了聖塞爾吉烏斯和聖貝克教堂,在拉韋納興建了聖維塔萊教堂。這一時期也是東羅馬繪畫和雕塑發展的高峰時期。

伴隨查士丁尼大刀闊斧的內政改革的是東羅馬帝國的日益希臘化:希臘語逐漸代替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成為法典和宗教用語。東羅馬的藝術形式也越來越偏希臘風格。這標誌著東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在相當程度上同化於東部的希臘文化,而和西歐文明日漸分野。人們開始以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舊稱將其稱為拜占庭帝國,儘管自始至終這個帝國的正式官方名稱始終是羅馬帝國——即使在西部帝國滅亡後東羅馬仍以羅馬正統自居並以恢復舊日的羅馬疆土為己任。就在查士丁尼出生前的第七年西羅馬帝國才剛剛亡於日耳曼蠻族之手,查士丁尼決心收復西羅馬帝國的失地,恢復昔日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