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

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

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高。

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1644年,是明王朝作为正统王朝的最后一年。这年1月3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率五十万大军东征北京,给予腐败的明王朝最后一击。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后的3月19日,李自成便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就这样覆灭了。

从西安到北京长达几千里的路上,明王朝还掌握这险要的居庸关,屯有重兵的大同、宣府,以及城高池深的帝都北京。然而,这些地方都没有给予大顺军任何像样的抵抗。这路上唯一阻挡大顺军,并与之拼死作战的,只有大家都不太熟悉的地方——宁武关。而负责守卫宁武关的,就是山西总兵周遇吉!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周遇吉,号萃蓭,辽东锦州人。先后跟随张凤翼、孙应元、杨嗣昌等人在河南、湖广一代征讨张献忠、李自成等起义军。公元1642年末,周遇吉接替兵败论死的许定国,出任山西总兵官一职。善于练兵的周遇吉到任后,着手整顿军务。他裁汰老弱,编练“敢死队”,修缮城防,打造兵器、铠甲。一时之间,在山西军备大为改善。然而,此时的明王朝早已大厦将倾,留给周遇吉的时间实在太短了。

1643年,李自成占领整个陕西,准备渡过黄河,经山西北上。对此,周遇吉积极部署黄河防守,采取分段防守之策,自率兵防守北部河段,由山西巡抚蔡懋德防守南部河段。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次年1月,李自成大军出兵山西,沿河州县纷纷望风而降。在攻破太原后,李自成随即率军进攻代州。面对来势汹汹的大顺军,周遇吉一面凭城固守,一面利用起义军的轻敌,派遣奇兵偷袭。几天下来,大顺军死伤万余,却始终没能拿下代州。但由于明军粮饷不足,后援不济,周遇吉被迫放弃代州,退守宁武关。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2月15日,李自成率大军包围宁武关,并扬言:“五日不下,且屠”。于是,双方便在宁武关前展开激战。大顺军仗着人多势众,采用人海战术全力攻城。守关明军运用弓箭、火器,以及滚木礌石,奋起抵抗。双方鏖战三天,明军毙死大顺军万余人。

然而,明军弹药很快就耗尽了。面对危局,周遇吉采用诱敌之策,在城内埋伏精兵,派老弱诱敌入城,然后下闸关门,又击杀大顺军千余人。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被逼急的李自成再次采用人海战术,强行攻关。大顺军各部轮番攻城,前队死,后队继,不断对宁武关发起猛攻。3月1日,李自成终于攻破宁武关。但周遇吉并没有就此放弃抵抗,而是率残部与大顺军展开惨烈的巷战。

激战中,战马被射倒,周遇吉徒步,以短刀应战,仍然杀死数十人。最后,周遇吉“身被矢如(刺)猬,竟为贼执”。但他仍然宁死不屈,破口大骂,大顺军最终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然后又残忍的将其尸体肢解。其妻刘氏素来勇健,率领府上家丁拒守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最后全部被大顺军烧死。杀红了眼的大顺军在破关后,“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武宁关百姓尽数被屠。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武宁关一役打得异常惨烈,还差点就改变了历史轨迹。在经历了周遇吉的拼死抵抗后,就连戎马多年,历经生死的李自成都萌生退意。他召集众将说道:“宁武虽破,吾将士死伤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不如还秦休息,图后举。”如果不是此时正好收到大同总兵姜瓖和宣府总兵王承荫的降表,没准李自成就真的退兵,明王朝或许又获得喘息之机……

此人为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阖家殉国,历史轨迹也差点因此改变

宁武关之战虽然并没能挽救明王朝,但周遇吉却以万余兵力抵抗李自成几十万大军,极大的杀伤了大顺军的精锐。战后,李自成清检大军,前后战死将士达七万余。时人记载 “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此战对大顺军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的山海关之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明王朝的灭亡是无法挽回之势,但在王朝的最后时刻,周遇吉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臣子对君主、对朝廷的忠诚,其气节值得后人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