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三)!

《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

《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三)!

筆者繼續分享三個版本第三章(以王弼本順序為主)

王弼本《道德經》 3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版《老子》47章【原文】:不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是以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楚簡版《老子》【原文】:缺這一章。

《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三)!

這一章二個版本基本上是一致的。①上與尚,王弼本理解為通“尚”:崇尚的意思。但筆者認為上更好,有拔高的意思,更符合對地位變化的意思。②亂,帛書原子是一個偏旁疑為“亂”省。③與聖,人等同聖人,或在帛書版中可能是有聲望的人。④知與智,按王弼本理解為,通“智”,智慧之意,並就這句加以解讀改寫,“使夫不敢弗為而已”,變成“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筆者不認為是通假字,就是知道;瞭解的意思。

《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三)!

每個人對《老子》的理解不同,筆者只把自己對這一章的理解分享讀者僅供參考:不上賢使民不爭:不過分抬高“賢人”的地位,使百姓不會為了變成“賢人”而相互爭鬥,這個賢人範圍廣闊,可以是領導、有聲望的人,泛指社會精英等等。像當下社會,將有錢有權的人標榜為社會精英,所謂的成功人士概念深入人心,果然是全民爭相做成功人士,為此不擇手段的大有人在。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把難以得到的貨物當做貴重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盜。貴是大家意識的指向,不是物質的真正價值。比如玉石,金剛等,如果人為的定義稀有,則是非常昂貴的,如果把它作為一塊石頭來看待,它只是普通的石頭,沒有附加值,在價值上還如一個饅頭。將難得之物像鑽石,通過上層人士的喜好來引導,那麼,稀有的物就會成為大家追逐的目標,用盡手段來獲取。反之,即便稀有,如果不對它標榜價值,引導喜好,就不會引起大眾的追求。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讓百姓看那些引起人們慾望的事物,使百姓心志不亂。現代的人為什麼會慾壑難填?因為打開網頁,到處都是暴露圖片、快速掙錢信息等充斥著慾望的信息,又有多少人能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不欲望高漲,無非是心動和行動的區別罷了。

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內心更平和;身體更強健,能吃飽,削弱紛亂的心志。使他們知道不敢不有所作為而已,這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了。筆者認為,這些是愚民手段麼?是的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愚民,可以說,站在統治者角度,愚民是必要的,當下的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在愚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知道的越多越混亂,知道的越少越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