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一種病態的審美觀風靡中國古代。

裹腳也叫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起始時間以及裹足小腳被稱為“金蓮”的原因,卻始終是一個謎。

“三寸金蓮”,一種病態的審美觀風靡中國古代。

一般認為裹腳的大約始於五代末或宋初。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湎於聲色、詩賦、歌舞之中,整日與后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臣人家的女兒,後因家事破敗,淪為金陵歌伎。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很受李煜的寵愛。

“三寸金蓮”,一種病態的審美觀風靡中國古代。

李煜詔令築金蓮臺,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瓔珞,臺中設置各色瑞蓮。“窅娘以帛纏足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百年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形”“新月形”,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三寸金蓮”,一種病態的審美觀風靡中國古代。

民間女子紛紛效仿,逐漸成為“裹腳”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但是那時的婦女,為了自己女兒的婚姻、前途和命運,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其雙腳進行摧殘了。

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淨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併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

“三寸金蓮”,一種病態的審美觀風靡中國古代。

為什麼要在“蓮”前加個“金”字呢?這是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一“金”修飾貴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