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寸金蓮”和日本的“相撲”

中國的“三寸金蓮”和日本的“相撲”

在東亞有兩種變態的文化很是流行,一個是中國女人的小腳,美其名曰:“三寸金蓮”;一個是日本男人的大塊頭,號稱國粹的“相撲”。

民間有句罵人磨嘰的話,叫做“王母娘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王母娘娘可是三皇五帝時期的人物,可見女人裹腳歷史淵源留長,不過那個時期的裹腳應該是綁腳一類的,而不是後期演變的那種變態的纏足。

男人喜歡女人的小腳幾乎是天性使然。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說國王們選美女,女人的小腳就被列為美女的標準之一。據說“三寸金蓮”的由來與那位“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南唐後主李煜有關。他的皇后"手提金履,劃襪潛來",步步生蓮。只是那時男人喜歡的小腳大都是天然的。

真正的裹腳開始於北宋時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專門為纏足做了《菩薩蠻》,號稱中國纏足的第一首詞。“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沒想到蘇才子,掌上把足時,筆下浪濤盡,真是“千古風流人物”。到了南宋時纏足開始全面流行開來,到了明代纏足之風興盛,更是將小腳的尺寸、形狀給予了“審美”的界定。而為了達到標準,女人們從小就要忍受非人的折磨。

中國的“三寸金蓮”和日本的“相撲”

相撲是一種摔跤遊戲,最早起源於中國,唐朝時傳入日本,起初為宮廷觀賞運動,到了鎌倉時期,相撲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後開始興起職業化的相撲比賽,並逐漸形式化,規則化。兩個大力士束髮梳髻,上身赤裸,下身只系一條兜檔布,在一個直徑為4.55米的圓圈裡捉對肉搏。相撲選手根據運動成績從序之口到橫綱分為十級,每個級別在髮型、腰帶,出場儀式上都有不同。

相撲選手為了贏得好的成績,除了技術還得有個大塊頭,他們通常採用“飲食+睡眠”來催肥,說白了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每頓飯都是高熱量、高脂肪,超大量,以期達到膘肥體壯。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體重高達二百六十多公斤。這種暴飲暴食,過度的肥胖,常易得多種疾病,所以相撲手的壽命普遍不長。

在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三寸金蓮”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徹底程度相當決絕,以至於在中國大地再也找不到一個“三寸金蓮”的人了。

而相撲在日本地位不斷提高,近代更是上升到“國技”,相撲選手地位崇高,一旦成名,金錢美女應有盡有。惹得其他國家的一些選手紛沓而來,“相撲”運動大有衝出日本四島之勢。看來日本的相撲還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我們翹首期盼。

中國的“三寸金蓮”和日本的“相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