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錘代筆,以鐵作墨,打造“中華一絕”。

鐵畫又被稱作“鐵花”“鐵藝”。藝人們以錘代筆,以鐵作墨,鍛鍊成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網絡和立體美感,被舉為“中華一絕”。明朝文震亨《長物志》記載,鐵畫是“利用廢鐵椎造鐵花,宋真宗時肇始於河東路(今山西省),在當時已知用無煙煤鍊鐵,素以盛產鐵製品著名”。辛亥革命後,皖南蕪湖仿造鐵畫。現在,蕪湖鐵畫早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關於鐵畫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動人的傳說。

以錘代筆,以鐵作墨,打造“中華一絕”。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年幼的湯天池隨母親逃荒來到安徽蕪湖,在江邊吉祥寺落腳,以乞討為生。湯天池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一家鐵匠鋪當學徒工。在鐵匠鋪裡,天池起早貪黑,苦幹3年,但是還沒有學到真本事機被老闆辭退了。為了擔起生活的重擔,他決心自己做點打鐵的小生意。寺裡住著一個寫字繪畫的老先生,每天潑墨作畫。一日,湯天池請教老先生教他作畫,老先生打量了一番,把筆往桌上一放,冷冷地說:“你學畫畫?真是不自量力!”

以錘代筆,以鐵作墨,打造“中華一絕”。

湯天池聽後十分生氣,他決心要用鐵打出字畫來。白天,他上山看勁松、觀青竹,到鄉村看婦女剪紙繡花,到木匠鋪雕龍刻鳳;晚上,他在棚子裡用鐵打青松、勁竹,錘花鑄朵,鍛龍焊鳳。3年過去了,湯天池終於打成一幅古松圖。他到處虛心請人評畫。寺里老和尚說:“千年古松風吹雨打,身上要有疤節。”剪紙的村婦說:“松枝要有曲有直。”木匠說:“松葉要有密有疏。”

以錘代筆,以鐵作墨,打造“中華一絕”。

他聽取眾人的意見,認真修整了古松圖,使古松的形態栩栩如生。一位老大爺見天池打畫時手被熾熱的鐵料燙得焦黃,就對他說:“這畫是用你的鐵手和鐵打成的,就叫它鐵畫吧。”“鐵畫”之名由此傳播開來。至今,鐵畫藝術仍廣泛運用於建築、裝飾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