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金教授陳欣:上市公司扎堆爆雷 逾百億債市違約會造成哪些衝擊波?

債券市場頻頻出現違約爆雷,國債期貨也出現了閃跌。債市的違約現象是否會蔓延到股市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陳欣,近日作客第一財經【財經頭條】節目,解碼上市公司債券違約對市場的衝擊波威力究竟有多大?

根據萬得的數據顯示,截止到5月7號,2018年以來已經有19支信用債出現違約,違約的主體增加到了10家,涉及的金額超過130億元。為什麼今年會發生這麼多的債券違約現象,有沒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陳欣首先從大的背景分析,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國家去槓桿的金融政策。這項金融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國企,就是地方的融資平臺。今年兩會結束以後,地方融資平臺資金非常緊,回款期很長,現金流覆蓋不了負債,是靠著借新還舊實現資金的平衡。

財政部23號文頒佈後,市場利率不斷提高,融資變得非常的難,原有的很多融資通道都斷了。雖然政策主要是針對地方的融資平臺,但是它有很多的溢出效應。上市公司應該是融資最方便的,如果其控股股東是國有企業,它在集團公司層面就有很多融資通道。所以集團公司往往不依賴上市公司的融資平臺為整個集團公司融資。

但是民營企業不一樣,民營企業在集團公司層面融資手段不多,集團公司反過來要靠上市公司融資,造成了民營企業反而是上市公司容易出問題,而國有企業是集團公司容易出問題。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出現債券違約的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這裡面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比如說整個資本市場的變化,比如說大股東股權質押的問題,比如說再融資審核變得更嚴格的問題,還有就是中小盤股票下跌的問題,造成殼的價值下跌。而且預計這種債券違約的趨勢還有可能會繼續蔓延下去,下半年我們也許會看到很多的債券繼續違約,民營企業可能會爆發得更加嚴重一些。

對於債券市場的影響,陳欣認為,首先可能造成一個整體的衝擊,價格下降,風險偏好上升,利率上升;第二,高評級的公司和低評級公司的利差放大。

因為我們債券的傳統信用風險很小,傳統上一直在剛性兌付,大家覺得不存在風險。所以造成高評級和低評級的債券,包括信用債和國債之間的利差非常小。當這個風險慢慢爆發出來,大家會突然意識到原來每個債券是不一樣的,有的債券很安全,有的債券風險很大,它的利率就會不一樣,之間的利差會擴大。

債券違約對於上市公司的股指,股票的走勢會產生哪些影響,會不會產生一系列的牽連作用?

陳欣持肯定態度。他說,如果一個公司債券違約,對於股票價值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大的。美國當年發生過一起比較有名的安然事件。安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公司,但標準普爾一旦給其信用評級下降,當天股票就跌了90%多,第二天又接著跌,曾經市值上千億美元的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就垮掉了。

但是在中國情況是很不一樣的,一是中國對於債權人的保護還比較弱。如果在美國違約了,債權人馬上就可以開始啟動破產程序。在中國進入破產程序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對於債權人的保護不是很強,但這反過來對於股東來說是好事。

第二個原因,上市公司還有一個殼的價值,比如說前年大家估計的中位數是100億,去年中位數換手估值是60億左右,所以還有一個殼的價值在兜底。因此中國的股票,一旦上市公司債券違約了,股票的價格下跌並不是特別厲害,當然下跌還是會有。

當投資人知道違約的消息以後,並不一定是應該賣出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往往在公司正式宣佈違約之前,這個消息其實已經早傳出去了。投資者在知道一個公司的債券宣佈違約之前,股票其實已經跌了很長時間了。等正式宣佈違約的時候,可能已經有了一些處理或救助的辦法,反而短期內有可能上漲。但是這個是從短期交易的角度,從長期的角度我們對於它的估值還是大打折扣了。

比如前一段時間神霧環保,最開始是母公司出現問題,上市公司沒有違約。但我們可以看到神霧環保的股票從2017年年中開始極劇下跌,等到今年1月時已經跌得比較厲害了,但是到2月1號停牌,3月中旬正式宣佈違約,再之後等到股票復牌的時候,反而漲了幾天。所以說我們中國市場的規律和國外市場規律是非常不一樣的。

儘管如此,陳欣還是建議投資者要非常小心,多研究公司具體的情況,多研究控股股東的情況。

財政部23號文對於地方的影響,陳欣認為是非常大的。因為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中央出的很多政策,在地方並不一定得到完全的落實。每個地方有自己的自主權,在具體實施的時候會有一些特殊情況,不能一刀切。這次的文件強調從國有金融企業的角度加強監管,就相當於兩頭管。

“我的理解是基本上能管住了,但現在導致地方的融資平臺碰到了非常多的困難。”陳欣進一步分析,因為地方融資平臺本身並不是完全市場化贏利的企業,它做的很多事情和很多投資都是為地方政府做的。比如說做一級土地開發,可能砸了幾百億下去,把一個地塊開發出來,但是現金流一時半會兒回不來,要等到土地被賣掉了以後才能回籠現金。

而土地被賣掉有一個過程,比如說需要建設用地的指標等一系列複雜因素,所以週期會比較長。我看過一些平臺公司的財務報告,有的存貨週轉時間長達十年。

運轉週期這麼長,對於金融企業、金融機構的影響會比較大,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陳欣表示,金融機構本身是市場化盈利性單位,所以要逐利,同樣也要考慮風險。這個錢如果既不能投政府的平臺公司,又不能投民營企業,那從哪裡產生效益呢?“因為市場的風險偏好在往上升,今後資金還是要找地方投,我想最終可能就會向信用評級比較好的國有大企業集中。”陳欣分析道。

每一次金融緊縮的時候,民營企業受傷是最厲害的,對於國有企業畢竟背後有國家資源、政府資源供調配。而這是由整個制度造成的,很難控制政策可能會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應。

其實這一輪金融去槓桿,主要去的是國有企業的槓桿,因為國有企業的槓桿率太高了。國家去槓桿政策確實應該推行,否則債務確實很難控制。但是一整套的政策下來,不僅僅衝擊的國有企業,對於民營衝擊也是非常大。

“而這種改革的陣痛必須要忍受,我想國家後面可能還會想一些辦法加強對於民營企業的支持,比如說可以出臺一些專項債。現在國家發改委棚改也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也好,也都是在想辦法出臺一些專項債緩和地方對於建設資金的需求,但是這個只有國有企業能夠拿到。”陳欣最後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