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育兒: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寵有兩種含義:溺愛和愛,兩者的含義卻大相徑庭。溺愛的本質是控制,愛的本質是自由。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父母卻絲毫沒有察覺到。

有句話可以證明到這一點,叫“愛之深,責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之中,殊不知又進入了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

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在孩子可以自己拿勺吃飯的年紀,卻害怕他把飯吃的到處都是,就一口一口將飯送進孩子嘴裡;

在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卻怕孩子穿不好、穿的慢,而搶過衣服幫他穿;

在孩子暗暗想要自己征服一座小山時,卻害怕孩子太累,一路上抱著爬完了全程。

替孩子決策他的交友、學習、遊戲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孩子真的不會做這些事情嗎?答案肯定是:不。父母的一手包辦讓孩子根本無法在學習成長,也無法從成長中獨立。

來自一位網友的自述:

小孩能做很多事情,我小侄五歲,在家有父母寵著,什麼都說不會,上次放假我把他接回老家,遠離了父母,他什麼都懂,衣服自己會,我就在旁邊看著,指點。

二十多天,都是自己睡,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臉,自己吃飯。可父母一來又……

只有經歷過的事情,才能真正的成長,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學會慢慢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直到他們能夠獨立。不放手的家長,孩子的獨立性差,窩裡橫,缺乏自信。

孩子能做的事情要儘量讓他們自己做,家長可以在旁邊充當引導者,給予他們引導,此時的父母千萬不要做孩子一切的包辦者。

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泰國有個很火的廣告,有個賣菠蘿的媽媽,每天都要削很多菠蘿,她的女兒卻不會。菠蘿媽媽說:我沒上過學,不知道該怎樣教我的女兒,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她從生活中學習。

媽媽並沒有手把手教學,而是拿了一個菠蘿自己削了起來,女兒看後,也學著媽媽,找到了正確的削菠蘿的方法。

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後來,媽媽有一次看到女兒看著別人吃冰淇凌,媽媽把這一幕記在了心裡,不是不想給孩子買,而是沒有錢。

晚上回家後,媽媽把切好的菠蘿放在滿是冰的箱子裡,白天拿給女兒吃。

女兒在吃著菠蘿冰淇凌的時候說:太好吃了,媽媽我們應該把它賣出去。

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女孩第一次在人群中叫賣菠蘿冰淇凌並不成功,沒有人理會她。

回去她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沒有人買。

媽媽告訴她:你可以去菜市場,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買東西的,學習一下。

在菜市場觀察之後,女兒製作出了精美的廣告牌,叫賣的時候也加上了精心設計的話語,買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父母的“寵”是愛,還是毀壞?不要有孩子長大後什麼都會得想法

媽媽很欣慰,說:“看到她從實踐中學習,自己試著解決問題,有一天我不在了,我也相信她能過的好

其實,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才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才能減少“凡事首先找父母”的依賴心理,逐漸提高自己的思考與動手能力。

你也會發現,其實很多事,孩子都會,只是你還不知道!


西溪鬧鬧: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一站式解決寶寶的養育和啟蒙!

同時歡迎大家評論、關注、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