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隋煬帝楊廣這個人?

不如無情

提起隋煬帝,還是需要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反面教材遺臭萬年。一個是模範皇帝流芳千古。

在詩詞方面,說句公道話,比起他的表叔隋煬帝,李世民的詩才明顯要遜色許多,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的。猶記得當初第一次讀到楊廣所寫的《春江花月夜》時的驚動:“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若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支詠歎調,恢弘而又深情。那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就宛如天人清歌一曲,驚鴻一瞥卻不能忘。


撇開他的所作所為不談,他的詩真是值得欣賞,將他列為隋唐過度時期的重要詩人並不為過。可惜的是,這個人擁有發現美的能力,卻缺乏對美的珍賞之心。身為帝王之尊,他對萬事萬物的予取予奪之心,霸道到失去控制。

在那個時代,他確實幹成了許多大事,隋朝一度國力鼎盛。隋煬帝自恃極高,他曾對大臣說:“天下人都說我是繼承了先皇的功業才領有四海之地,可是假設讓我與滿朝的士大夫們以才學高下進行選拔,我也應當成為天子!”顯而易見,他的自負並沒有幫助他成為一個合格的執政者,反而促使他成為暴君。他剛愎自用,不聽人言,不恤民力。在他眼中,臣子只是執行命令幹活的人。這與後來唐太宗廣開言路,從諫如流是絕不相同的。


在隋煬帝治下,君臣不以真心相見,大臣們多阿諛奉承。綱紀敗壞,動亂四起。即使他才能出眾,即使隋文帝開創了大好局面,他也未能守得住。


隋煬帝的故事告訴我們,對才能甚高,自律甚差的人,最好的制約是不要給他至高的權力。許多在楊廣手上沒有完成的事,在李世民治下得以延續完善——比如對後世影響甚巨的科舉制度,在隋煬帝時期時開時停,在太宗朝卻成了常制。此舉吸納大量庶族出身的子弟和寒士文人努力進入官僚系統,參與帝國的管理和統治,效果非常長遠,正如後世文人感慨的“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安意如

我覺得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不能簡單地說正面或者反面。這不像稱重量,往天平上一方,幾斤幾兩就明明白白。一個人的功績再大,他也有為人非議的地方。一個人再無能,他也有閃光的地方。

評價包括隋煬帝在內的任何一個人物,我們都要儘量接近史實。費正清認為,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開鑿了大運河等,重振了帝國雄風。胡戟說,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楊廣13歲為晉王,後來因為戰功被封為太尉。20歲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公元600年,就被冊立為太子。 604年七月,他登基做了皇帝,605年改年號為大業。

至今為人稱道的是他修建了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代表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一千多年來,大運河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這條貫通南北的民生工程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是優秀的文化遺產。

隋煬帝楊廣發展了科舉制度,打破了世族門閥政治的老路子,拓寬了科舉取士的通道。這一改革,對後世人才選拔機制提供了基本支撐。

隋煬帝楊廣結束了關隴仕族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有效化解南北方矛盾,實現了南北大統一。他開疆拓土,敢於征戰的功績為人所稱道。

但是,他被人稱為暴君。有人評價他“是一個被個人英雄主義毀滅了的皇帝。”他狂熱追求自身的建功立業,不考量社會的容忍度和老百姓的承載能力。特別是在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過分濫用民力,很快把國家和老百姓拖進了災難的泥潭裡。

他是一個典型的“任性皇帝”,沒有保持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很快天下易主。

他不但被後代史官的筆墨描成了一個昏暴之君,還永遠地背上了“煬帝”的名聲。


文蹤旅跡

悟空感謝你讓我有發表個人看法的機會,很多朝代都把害民誤國的帽子扣在了未君的頭上,然後他們就有了殘暴,昏庸,好色,無道各種不光彩的光環,因為你被取代了。雖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但卻掩蓋不了功績的光環。楊廣的昏庸你看到了嗎?楊廣的好色誰打電話告訴你了?而我看到並認知的是楊廣的科舉制到現在還在用,大運河利民於百世。楊廣和始皇帝何其相似,“焚書坑儒”不是為了文化和文字的一統?修建長城不是為了抵禦外族侵略?誰能說這些不是利民工程?但他們失敗了,敗在急和忘。急在急功近利,忘在民生利弊。國才始安又好利、勞民,人民的溫飽都沒解決的話別的都是空談。說他們是昏君但他倆在“民不聊生”的前提下卻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工程。個人認為楊廣該叫隋武帝。


天若有情十八子

對於這個問題,你只要看看推翻他統治的是哪些人就知道了,有幾個是農民?幾乎都是豪門貴族吧?

最先反叛的楊玄感,弘農楊氏,隋朝司徒楊素長子,絕對的豪門貴族

李淵,門閥士族,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

李密,門閥士族,曾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李弼。

其他也基本都是門閥士族或者原朝廷官員,比如王世充。

為什麼都是朝廷官員和門閥士族造反?

很簡單,門閥士族權力太大,嚴重威脅皇權,皇帝想通過科舉制,削弱門閥士族權力,於是門閥士族聯合起來,推翻楊廣

李淵是通過造反的方式奪得皇位的,就必然摸黑楊廣了,給他加“惡諡”,也就是煬帝。其實他在位做過什麼跟“殘暴”有關的事嗎?只是推行科舉太過急功近利了,也太早了,楊家天下還沒坐穩,起碼要等幾十年,下代皇帝再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