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助力債券市場融資 結構性舉措解決違約難題

央行助力債券市場融資 結構性舉措解決違約難題

【防止信用違約走向惡性循環】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宣佈,決定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適逢負面信用事件多發、企業舉債難度加大之際,此舉有利於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有助於信用債市場正常融資功能恢復,打破“融資收縮—信用違約”惡性循環。違約是正常現象,但應避免無序違約影響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結構性政策出臺仍可期。(中國證券報)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宣佈,決定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適逢負面信用事件多發、企業舉債難度加大之際,此舉有利於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有助於信用債市場正常融資功能恢復,打破“融資收縮—信用違約”惡性循環。違約是正常現象,但應避免無序違約影響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結構性政策出臺仍可期。

人有生老病死,企業也有生命週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風險事件,其中就包括債務違約。但近段時間,風險事件有點多,信用債市場也因此有點慌。

同已有幾輪信用風波相比,最近這輪有著鮮明的特徵:主要風險源不是企業經營惡化,而是外部融資渠道收縮。

統計債券發行人的最新財務報告可見,去年以來企業盈利整體表現不俗,但現金流表現與盈利表現背離,現金流缺口在擴大。今年以來,隨著融資環境收緊,債券發行人籌資現金流下降,企業流動性緊張跡象十分明顯。

究其原因,金融嚴監管、去槓桿進程開啟,宣告以往金融體系加槓桿、信用擴張過程逆轉。此前幾年,在信用債市場高速擴張後,存量債務已陸續進入還債階段。隨著信用創造放緩,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債務滾動接續與再融資收緊之間矛盾激化,提升了資金鍊條斷裂、債務違約風險暴露的幾率。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生態重塑、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使那些處於融資鏈條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更易暴露風險。在最近這一輪風波中,民企發行人就成為重災區。

因再融資風險引發的違約,具有預測性差、突發性強的特徵,對市場影響可能更顯著。一旦出現負面輿論,就可能導致企業融資環境急劇惡化。在市場風險辨識能力還不強的當下,當風險事件發生時,市場投資者對特定類型發行人易產生“一刀切”的傾向,產生“連坐效應”。這些都使“融資收縮—信用違約”之間易形成惡性循環。

近期債券一級市場顯著分化,高等級的不愁賣、低等級的沒人要,發行失敗案例增多,不少中低評級民企即使提高發行利率也難募到資金。

應該說,違約是成熟信用債市場正常現象,在當前金融嚴監管、去槓桿形勢下,也是積壓風險釋放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即使是近期違約事件增多,我國信用債市場違約率仍很低,信用風險總體較低。

不過,密集違約特別是無序違約值得警惕,需認真應對。若放任信用違約走向惡性循環,大面積信用違約出現、觸發流動性風險甚至釀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是存在的,這對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將產生影響。

因此,監管部門需在必要時果斷出手,切斷惡性循環鏈條。央行此次推出的MLF擔保品擴圍的新政策可能就是其中的一項。

此次新納入中期借貸便利擔保品範圍的有: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央行此舉釋放的政策信號在於,有意引導市場資金流向普惠金融領域及信用債領域。

一直以來,中小微企業特別是中小民企,都是融資市場的弱者,佔用金融資源少,最容易被擠出,因而成為風險暴露高危群體。央行將上述債券及信貸資產納入MLF擔保品範圍,可看做是對這些融資工具及發行人的“增信”,在某種程度上可提振市場對信用債的信心。當然,畢竟MLF擔保品擴圍與資金投放量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勢頭一時也難以扭轉,銀行機構會否真會增加配置信用債還存在不確定性。可預期的是,監管部門將更加重平衡、去槓桿、防風險,為避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必要時應還會有相關配套政策出臺。

可能出現的政策未必是總量政策。實際上,狹義流動性放鬆對緩解因廣義信用收緊引發的信用風險的效果不彰,至少今年以來貨幣市場流動性就並不緊張。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均帶有結構性特徵,引導資金流向國民經濟薄弱環節或需要支持的特定領域是一條清晰的主線。因此,更多結構性政策出臺是值得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