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你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

人生有三步走,擦亮雙眼,不被人欺騙是第一步;光明磊落,不欺騙別人是第二步。做到這些還不夠,最難的還是不自欺。

不人欺

所謂的“不人欺”,就是不被人欺騙的意思。

儒家是一門入世的學問。孔子說“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入世就要面對世間的種種問題,比如真真假假,比如爾虞我詐。並非每個人都會把是非寫在臉上。這需要你去看。

所以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不別人欺騙,是活明白的第一步。那怎麼樣才能不被人欺騙呢?

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我們判斷一個人,不但要聽他說什麼,還要看他怎麼做。

孔子還在另一章裡給我們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的時候,也不僅僅是看他表面上做了什麼,而是說還要看他做事的動機目的、看他整個行動的方式方法、看他平日裡做人是安於什麼。

比如說同樣一個行為,有些人可能純粹是出於一片善意,而有些人則可能別有用心。所以說日久見人心,多觀察,總沒有壞處。

儒家: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你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

不欺人

能做到不被別人欺騙,在為人處世上基本可以算說是“聰明”了。但是,單是聰明還不夠,你還要坦誠。

因為一旦人聰明足夠了,歪心思就也容易多起來。做到不被人欺騙之後,便開始自作聰明地去騙別人,但卻忘了,“日久見人心”一詞,別人看你亦如此。所以,真正明白的人,還要做到“不欺人”。

歐陽修有一幅對聯很有名:“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孟子也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內心坦蕩光明,於人於己無愧,那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對別人說的。

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總是過多地講究技巧和方法,但是最終你會發現,以誠相待,才是情商最高的做法。

不自欺

人都會懷疑別人,但卻很少會懷疑自己。

我們都太會“自我安慰”。明明自己不夠優秀,卻欺騙自己說是對方有眼無珠。明明自己做錯了,卻把責任“一推六二五”,告訴自己如果不是別人的哪句話,自己就不會做這件事。明明是自己不夠努力沒有足夠的才華,卻抱怨命運不公沒有貴人相助。

適當的“自我安慰”可以減少內心的失落,但如果一味沉溺於此,那就是“自欺”了。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真正的明白人,應該坦然地面對自己。

儒家特別講究一個“誠”字,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自己內心要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然後表現在外,才不是虛偽。

所以儒家講“慎獨”,就是說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如何面對自己:卸下所有偽裝的時候,反觀內心,你究竟是怎麼想的?你有沒有欺騙自己?你做某件事的時候,到底是出於自己的內心還是道德的壓力?你有沒有迫於身份對自己的真實想法加以諸多掩飾?

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你才能有底氣去面對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