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派正統地位的確立

細說歐洲歷史(6)三位一體派正統地位的確立

三位一體派正統地位的確立

最近實在是太忙了,筆者一直沒時間寫東西。只能在回家的公車上用手機一點點的寫。然後找時間查資料去斧正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儘可能的精益求精保證歷史的準確性。

經過前面幾期的鋪墊,宗教系列終於到了最後一篇,有讀者說,不喜歡宗教相關的內容,不過在這裡我要解釋一下這個系列存在的意義。首先多神教時代,多神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而文化則是形成其政治制度重要因素。不光如此,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決定了他是農耕還是貿易,是掠奪成性還是野蠻嗜殺,在深度理解歷史的時候,就不能光看一個片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單獨只看一面,難免一葉障目在錯綜複雜的歷史面前如盲人摸象終究只是看到一個片面。

我們已經談了幾期羅馬,羅馬人經過上百年的征服終於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多民族帝國,隨著凱撒式的我來,我看見,我征服而最終羅馬化這一改造形式,無論曾經的埃及,希臘還是高盧在帝國的文化融合浪潮下羅馬人將他們的宗教,哲學以及思維方式推廣到帝國的各個角落。而一神教這種跨民族,跨文化的宗教在羅馬人打下的這一基礎上廣為傳播。最終打破了蠻族與文明社會的界限。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君士坦丁大帝為什麼要扶持基督教,我認為這源於當時的社會形勢和他本人的雄心抱負。

三位一體派正統地位的確立

早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主教們主要爭持的一點就是耶穌的人性和神性這個問題上,阿里烏斯派認為聖子耶穌介於神和人之間,地位低於聖父和聖靈。三位一體派則認為,三者地位相同,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但是,君士坦丁大帝為什麼要召集這次會議呢?首先隨著基督教的壯大,一神教與多神教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甚至可以撕裂整個帝國,然而在扶持基督教使他成為帝國主要宗教之後,君士坦丁大帝遇到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宗教內部的分裂,教派內部的分化與爭執逐漸的公開化最終不可調和,作為皇帝與帝國大祭司(雖然是羅馬多神教的大祭司)的他有責任召集一次會議防止帝國的再一次分崩離析。

早期的基督教信徒將耶穌看做一個偉大的先知,一個偉大強大甚至接近神的人。這也就是阿里烏斯派所堅持的原因。(比如,猶太教,伊斯蘭教認為耶穌是一位先知,但不承認是上帝之子,更不是神)但是隨著信徒的增長與對耶穌的不斷神化,灌注神性(在那個神普遍存在的年代,神化是一個很普通的事情)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三位一體派的觀點。而作為異教徒的君士坦丁大帝(臨死前在屍床上受洗)通過其皇帝權勢的壓迫,使得主教們最終在會議上達成了協議,在法理上確認了三位一體派的正統性,但是後人在對君士坦丁言行進行推測的時候認為他其實更傾向於阿里烏斯派,但是如果推翻一直被認為是教會正統的三位一體學說必將會引起教會內部的地震最終導致帝國重回3世紀的混亂(我認為這也是君士坦丁大帝高明的地方,實用主義治國)。最後,尼西亞會議的決議否定了耶穌次於天父的觀點(在估計的 250-318 所有參加者中,最後只有兩人支持阿里烏教派),阿里烏斯派也被打成了異端,其支持者也被流放。但是阿里烏斯派因禍得福反而在北方的蠻族中傳教成功,使得這兩個教派之間的爭執又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

在前幾篇文章裡,我們提到過日耳曼多神教最終直接轉化為基督教的原因就在這裡。受到正統實力打壓的阿里烏斯和其追隨者們被迫出走流落到帝國北方的邊境,很快受到了急於融入帝國主流的日耳曼軍事貴族的擁護(羅馬軍隊中的日耳曼人)。但是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三位一體派的壓迫並沒有讓他們放棄信仰,反而求助於帝國曾經的敵人。漸漸的,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先後皈依基督教。文明和野蠻的界限逐漸模糊,原來信仰羅馬諸神就是文明,反之即是蠻族,現在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這也為後來日耳曼人大量往羅馬境內遷移在思想文化方面上做了準備。

在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後沒過幾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優西比烏的影響下,將《尼西亞信經》的捍衛者馬爾塞魯以散佈異端的罪名撤職。並結束了阿里烏斯(主意這裡是阿里烏斯本人)的流放。在君士坦丁大帝隨後在神學態度的變更和其後其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支持下,阿里烏教派的勢力得以保存。這可能跟阿里烏斯派所的主張反對教會佔據大量財產有關,畢竟教會的產業是不納稅的。亦或者是帝王權術,不同教派的相互牽制才不能對王權形成威脅,而一旦成為上帝的羔羊,教權必然居於王權之上。

君士坦丁大帝死後。帝國交給三個兒子共治,但是很快長子和幼子先後被部將所殺。只剩下次子君士坦丁烏斯一人統治帝國。不過此人文治武功跟其父簡直毫無可比性(君士坦丁烏斯卻是一個阿里烏斯派的支持者,最終與其父一樣在臨死前由阿里烏斯派主教施洗),倒是他的侄子尤里安在帝國西部的現場上多次力挽狂瀾,並且再次復興高盧,最終由手下軍團擁護登上帝位,但是他在稱帝以後一系列試圖復興多神教的努力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使得他決定赦免那些被流放的阿里烏斯派人,從而削弱三位一體派的實力,而他本人也在不久後的遠征波斯的戰爭中受傷身亡,然而在他死後。也就沒人再能壓制住那些自君士坦丁時代遍進入國家中樞的基督徒們。在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朝臣們決定擁立近衛隊長官基督徒約維安承繼大統,此人雖然只在位7個月,不過完成了其作為基督徒該做的一切,徹底廢除了尤里安抑制基督教的一切法律。在他之後由於尤里安提拔的多神教大臣們受到排擠,在皇帝人選上已經不會是基督徒以外的其他人選,但是這回的皇帝卻是一個出身純血蠻族的日耳曼皇帝——瓦倫提尼安,也許這時的羅馬人已經認為,只要是基督徒,身上是不是留著羅馬人的血已經不重要,只要是上帝的羔羊,蠻族當皇帝也未嘗不可。不過此人雖是基督徒不過兩派都不支持,在位期間專注軍事有意的疏遠宗教,使得這個時代阿里烏斯人在帝國東部具有相當強大的話語權,直到375年瓦倫提尼安的弟弟東部皇帝瓦倫斯在哈德良堡戰役中被被活活燒死(原因就是由於收容同為基督徒的西哥特難民引起的一連串事件),狄奧多西被任命為帝國的東部皇帝。

三位一體派正統地位的確立(狄奧多西一世,頭上的圈圈說明他是基督教的聖徒)

狄奧多西本人原本並非基督徒,在他登基後的第一年在與蠻族作戰時身染重病,三位一體派的希臘塞薩洛尼基的主教前來探望,就在他徘徊於生死邊緣的時候,主教為他施了洗,奇蹟的是沒過多久身體就痊癒了,也許正是受這一點影響,狄奧多西相信自己是受上帝庇護的,在他執政期間不光大力扶植基督教,更是將基督教抬升為帝國的國教。在這個“民族大遷徙”已經開始的亂世,團結是羅馬人能在亂世中存活的唯一途徑,而他本人則視“異端”為破壞基督教團結的罪魁禍首,首先他強迫佔據君士坦丁堡主教席位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阿里烏斯派的主教改信三位一體派,拒絕者將遭到流放。此後從公元380年到395年15年間針對“異端”總共發佈了15到法令,在他執政期間阿里烏斯派的彌撒和活動一律禁止,違者:信徒沒收財產,神職人員則流放邊疆。敕令還規定,不服法規者,禁止與他人交往,甚至設置了聖公所這樣的專門機構:搜尋,告發和審判異端。在皇帝的鐵腕下阿里烏斯派雖然沒有被消滅但是徹底失去了教會的支配權。然而被流放到帝國邊疆的教士們則將他們的希望寄託到了蠻族的身上,他們要通過蠻族的手,像他們的異端兄弟們復仇。到這裡可以看出國家和民族曾經血緣上的概念在宗教的影響下已經淡漠,意識形態之爭已經超越了國界和種族。而在不久的將來更大的危機在等著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基督教這針強心劑真的能拯救羅馬嗎?蠻族中的蠻族就要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