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也瘋狂|被恆大財報改變的三個地產傳統認知

数字也疯狂|被恒大财报改变的三个地产传统认知

今天下午,中國恆大(3333.HK)發榜2017成績單。各種數據亮瞎眼,光我視野所及,就看到至少七類數據,恆大排在了地產五強俱樂部的頭名。

比如,總資產,淨資產,年度營業額,毛利潤,毛利潤率,淨利潤,現金流。

数字也疯狂|被恒大财报改变的三个地产传统认知

這些指標,既有力量指標,又有韌性指標,但總體以力量指標為主。

一句話,看恆大的財報,任何時候你翻開,都是濃郁的男性荷爾蒙味道,雄性特徵十分明顯。

這也基本上代表了當下地產界的主流審美取向,可喜可賀。

短短的一下午,外界對於恆大財報的分析已經比較多了,但我對恆大過去兩年的感受卻非常不同,總體的觀點是:關於恆大回歸的新聞過分吸引了媒體的熱情,其實,它何以抵達今天的基本面才值得關注。

因為,這個基本面背後,藏著一些我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的、被改變過的地產常識。

一個一個來談談。

一,負債率

2017年,恆大的資產負債率降低為71.1%,更敏感的淨負債率,減少了六成。

如今,大家對恆大的主流印象,大概率是翻轉之王。但是,早在2008年上市未果後,恆大的負債率,卻是任何地產人無門檻的談資。很多媒體同行對於高負債率危害性的第一次認知,甚至都來自於當年的恆大,就像大家對於現金流危害的第一次認知,來自於當年順馳的老孫一樣。

從那以後,高負債率成為大家集體硬懟上市房企的不二利器,此風氣迅速流行,搞的很多地產公司的董秘、CFO與品牌總監神經極度衰弱。而在貴圈中,也長期確有一些人長年靠著高負債率,喝著可樂碼著字,相當逍遙。

本人也曾中毒很深,但在包括恆大在內的一批高負債公司紛紛爆發式增長的現實面前,多次撞牆,你不服也不行。

後來,才慢慢去接受,高負債率其實是這一波高增長房企不得不擁抱的成長宿命。如同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樣,你經常感到飢餓,同時又為無窮無盡的幻想而焦慮而激動。過了這個階段,症狀無需服藥而自動消失。

2008—2016—2018,恆大在負債率這個單一核心指標上的數據翻轉,對很多地產從業者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地產啟蒙課。

極端點說,在過去的十年,負債率這個指標測試的不是地產公司的健康狀況,而是一個地產老闆把握時代脈搏與命運機會的能力。

二,利潤率。

2017年,恆大的毛利潤率高達36.1%,毛利潤高達1122億元。今年結算了超過3100億元的營業收入,淨利潤高達370.5億元,這些數字,渾身散發著初夏之夜的熱度,令人相當驚喜。

但是,這幾個數字卻與我們以下兩個傳統認知,相當悖逆。

其一,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恆大地產是一家全線作戰的地產公司,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均有佈局。但在它的倉位中,長期以來,三四線佔有比較大的比重,直到過去幾年,恆大地產針對一二線城市的換倉操作,才蔚見聲勢。

因此,大家一般傾向於認為,在平價快速奔跑中,掙錢不會是恆大的強項,掙錢能力更不會是恆大的優勢。

其二,經典的房地產觀點認為,房子與地段有關,與城市地位有關,投資最好的城市,既是最安全的,也最有效率的投資。

這種認知認為,三四線城市表面便宜,實則抗跌性差。一二線城市,才是行業的主要內容,才是行業裡黃金儲量最豐富的區域。

因此,推理出的結論與第一點保持一致:利潤與利潤率不是規模性大房企的特長。

然而, 一勺言認為,恆大的2017年利潤科目成績單,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認知,並給出了新經驗:

1,如今的房企利潤率,與城市地位、地段核心、房價高低,其實關係沒有那麼大;

2,如今的利潤率,在高週轉模式下,似乎更多是一種財務高速運算的複雜結果,它與速度高度相關,或者可以說,利潤率是靠速度跑出來的,不見得非大不可。

在總結自己的2017經驗時,恆大給出的回答是:立即開發,快速建設,大規模開發,快速銷售,快速週轉。

你看,恆大也是這麼認為的。

三,佈局。

2017年,恆大進入全中國228個城市,項目總數多達766個。恆大可能是中國進入城市最多的房企之一,唯一可以PK的是碧桂園。

國家統計局每個月發佈中國新建商品房的統計數據,非常權威,大家都不得不看,但是,它的數據樣本只來自於70個大中城市,它也只公佈70個大中城市。

也就是說,國家統計局認為,這70個大中城市足以代表全中國的樓市體溫。監測它們的變化,就可以掌握全局。

因此,很多主流房企在做城市戰略選擇的時候,會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歷史條件與投資指標等等,再行篩選。最後,差不多剩下35個左右的城市。

你今天去看全中國排名25強的房企,如果他們的年度銷售額大致在1000億元上下,那麼,它們進入的城市數量,似乎不約而同地控制在了35個上下,有多有少,但很少有超過40個。

也就是說,這些主流房企認為,深耕35個城市就夠了,再多的話,戰略的邊際效應就會因為管理半徑過大、資源優勢消退而大打折扣。

恆大這類規模公司就站在一個對立面上,並用自己的持續增長與成功,證明著上述主流觀點的不完整與尷尬。

這個分歧,不是逞口舌之快那麼簡單,它背後有一個非常具有公共檢討價值的話題:到底哪種佈局,更適應中國樓市?

我們稍微覆盤一下就會明白。

城市數量過少,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後果,在政策市特徵的中國樓市中,你的房企會經常性地陷入到與政策的週期性博弈中,你的土地決策與售賣決策,會與任性的政策調控發生共振,重疊到對抗,結果只有一個,你未必會輸,但肯定不會是大贏家,因為你穿越市場牛熊週期的能力,被因此嚴重削弱了。

相反,當你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數量更多的城市市場,你可以在發生週期性調控的背景中,從容安排資源的投放重點,票倉城市與土地押注的重點區域。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你沒有與樓市政策調控發生正面硬碰硬的較量,也也沒有在媒體上抱怨,你繞過去了,卻反而因此成了大贏家。

因為,你的佈局,讓你增強了熨平市場牛熊週期與現金流波峰波谷的能力。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佈局戰略新問題。它由恆大與碧桂園提出,但是對它答案的辯論,將讓整個行業的藍籌公司們集體受益。

以上三點,與諸君切磋討論。留言中見。

前文閱讀提示:

一勺言 | 區首先生的下一個「商業綽號」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