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為什麼有些人唸佛往生了,有些人唸佛沒往生呢?

淨界法師:為什麼有些人唸佛往生了,有些人唸佛沒往生呢?​ 頓漸相融,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舉方等時好了。

淨土宗在頓漸的操作,最明顯的是頓中有漸,漸中有頓。淨土宗經常會講一句話,說一個人唸佛是什麼概念?叫作“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一個打妄想的心接觸佛號時,由於彌陀本願的攝受,還有你過去的善根力,你進入彌陀的功德海,直接受用彌陀的功德,這個夠頓了吧?直接契入,沒有任何過程,沒有說要你持戒、調伏煩惱,“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從凡夫直接跳到佛果。

但是這個地方也有漸義。比方說,我們看彌陀本願四十三願說:“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你憶念佛陀的名號,跟佛號接觸時成就尊貴家。

還有另外一個願,第三十六願:“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三十六願跟四十三願都同時講到“聞我名字”能夠成就尊貴家,成就常修梵行。

但是你看古德的解釋,他有兩種解釋。從漸教義,就是說佛號進入到你的心中,你會成就尊貴家,成就梵行的一個因種,並不是說你來生馬上表現出來,因為你的善根力太薄弱了,雖然有佛力的激發,但是你內因力太薄弱了。這是第一種,成就因種。

第二種,你準備好了,你善根的願力很強,佛號進去,你來生馬上現出來,不用經過多生多劫繼續栽培,就馬上生尊貴家,馬上能夠放棄五欲,常修梵行。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進入大家的心中,有頓義跟漸義。這不是阿彌陀佛不公平,是每一個人的準備不一樣。就是說彌陀本願,對每一個人是相同的攝受,對你的善根是相同的刺激。但是你的善根太弱時,它只是成就一個因種。
淨界法師:為什麼有些人唸佛往生了,有些人唸佛沒往生呢?


為什麼有些人唸佛往生了,有些人唸佛沒往生呢?阿彌陀佛是平等的。《法華經》講一個譬喻,說佛陀對眾生的攝受,法門對眾生的攝受就像雨水,它普遍滋潤所有大地的草木。但是如果你是一棵小草,雖然佛陀下很多的雨水,但是你只能夠吸自己胸量裡面的小水,就是你這棵草吸的水不多。作為一棵大樹就能夠在一次下雨當中吸飽很多的水。

佛陀問這些聲聞人說:“你可以說雨水不公平嗎?雨水給這棵樹的水多,給這棵草的水少?”舍利弗說:“不也!世尊!這個不能怪雨水。”作為雨水是普潤大地,法性量等虛空,但是眾生髮心自小。就是說,你善根太薄弱了,即使彌陀本願要激發你,也有限,你的準備不夠,所以這個時候變成頓中之漸。

就是說,彌陀本身的設計,阿彌陀佛名號的設計,本來有能力讓你超越的。就是說這個系統具足了無量光無量壽,但是這個系統進入到你心中時,你的心量太小,善根太弱,很多功德表現不出來,只能成就一個因種。這個種子當然不會失掉,但是什麼時候出現就沒人知道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佛陀在講這個法門時,明明這個法是個頓法,是個頓超的,怎麼這個人操作以後沒什麼好處?這是頓中有漸,這個頓的功德要出現,可能要有一段漫長的時間。但是有些人明明操作的是一個漸法,他明明是操作《阿含經》,結果一看到佛陀以後“善來比丘”,他證得阿羅漢果,四個字就證得阿羅漢果了,不需要什麼持戒修禪定。

小法激發大功德,大法成就小功德,這個也是有可能的,這看你的準備了。同樣一場大雨,但是你吸收的水少;有些時候佛陀下的是小雨,但是這棵樹卻得到很飽足的水。這就不是法門的問題了,是各人的善根,這叫頓漸相融,就是頓教相里面有漸的相貌出現,漸教相里面,也有人從漸教裡面得到頓的功德。
淨界法師:為什麼有些人唸佛往生了,有些人唸佛沒往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