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历史文化

前序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涅槃重生后,依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特别强大。我们信仰文化,是因为文化能够培育我们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我们敬畏历史,则关乎到我们人品与德性的塑造。

(一)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历经沧桑、英勇不屈和充满朝气活力之城。北宋崇宁(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大区驻地和中央直辖市,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3次成为直辖市。

(二)

(三)

追寻历史,不忘历史文化,就得了解历史,就得学习和继承历史文化。在追寻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浓浓的情,回望历史,感悟情怀。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敬畏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通远门,明洪武中期(朱元璋统治时期),戴鼎筑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历经600年。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张珏死守通远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后,蒙军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攻入临安南宋灭亡。1278年强攻重庆,守将张珏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张献忠破通远门。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60万军马,围攻重庆。经6天激战,终攻破通远门,占领川东要塞。特别是后一场战争,由于死伤过多,使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这就是后来《重庆歌》里“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述说的一段重庆掌故,到如今在重庆人划拳行酒令时 还有“七星岗闹鬼”一说。如今通远门已经被政府修建为遗址公园。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菩提金刚塔位于观音岩附近(中国银行重庆分行对面),就像一个入定的老僧,隐居并禅坐于市井一隅,任凭人来人往,云卷云舒,沧海桑田,我自岿然不动。

金刚塔的修建是在西藏洛那活佛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有很浓郁的藏式白塔风格。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传说当年张献忠攻下重庆城后杀人无数,暴尸于七星岗。重庆城区扩大后,七星岗一带常闹鬼,于是请来喇嘛祈祷诵经,并修建藏式菩提金刚塔,超渡和安抚亡魂。 所以,这是用于超度、安宁、消灾的金刚塔。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王瓒绪公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金汤街64号,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王瓒绪(1886——1960),字柴泥,号治易,别号屋园居士,生于1885年5月9日,出生在四川省西充县观音乡大磉磴村『今西充县的晋城镇程真宫村』。劝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喜书法,作律绝,好收藏图籍。于1905年考取秀才,1907年考入四川军事讲习所,次年春转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鲜英等同学。在军阀混战中,王缵绪先后任过旅长、师长、军长,抗日战争中又任过四川省主席,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区司令等诸多显职,是个声名赫赫的风云人物。

1949年12月在成都起义,后任新中国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博物馆馆子,他所创立的巴蜀小学、巴蜀中学至今仍是重庆名校。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唐式遵公馆,位于渝中区金汤街80号,公馆既有中式楼宇的古朴,又兼具西洋公馆的气派,造型别致,古朴典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唐式遵(1883-1950),字子晋,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和潘文华一起并称刘湘最亲信的将领,但因缺乏军人阳刚气质,人送外号唐二瘟。抗战时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长期镇守皖南。抗战结束后解除兵权,1950年四川大部解放后,他成为最后一任四川省主席。唐式遵任四川省主席后,主持修建成渝公路,经过奋力施工,成渝公路于两年后建成通车。抗日战争爆发,唐式遵率部驻九华山拼力抵抗日本鬼子,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九华山看到他出资镌刻的‘’固我河山‘’石碑。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三·三一惨案,是发生在重庆市的一起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残酷镇压重庆各界人民群众爱国集会而制造的大惨案,因事发于927年3月31日,故称三·三一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重庆地委组织委员冉钧等被捕杀害,大会主席团总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国民党左派漆南熏,国民党左派将领陈达三当场牺牲。民党左派组织、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及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重庆的革命斗争暂时转入低潮。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打抢坝水厂,重庆第一座大型自来水厂。在上世纪20年代,城市自来水工程十分艰巨浩大,我国多个城市修建水厂都是由外国人规划设计。与之不同的是,重庆打枪坝自来水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监管,全由我国的技术人员主持,这在中国近现代给水工程史上还是第一次。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潘文华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为了解决多年来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难和火灾问题,决定兴建一座自来水厂。消息一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一笔笔捐款纷至沓来。为利用地形优势供水,自来水厂的厂址选在老城的最高点打枪坝,水厂也因此得名。1929年2月,打枪坝水厂开始动工,由获得过德国国家工程师称号的税西恒规划设计。1932年,打枪坝水厂及水塔建成,并试行向城区通水,1934年2月实现正常供水。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打枪坝水厂纪念塔,在打枪坝自来水厂内净水池南侧,用砖石建造,塔身表体由水泥砂浆及磨石组成,建筑形态略带欧式,属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塔身分三层,塔底为圆形,直径10.5米,东、西、南、北四面均有五步石梯。底层共有16根立柱,二层为圆形石垒,三层为方形,也有16根立柱。水塔上的牌匾上写着“优秀近现代建筑”。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鼓楼巷,位于通远门城墙之上,形成于民国初年,因历史演变,顺城街、伍福宫街并入了鼓楼巷。重庆籍革命家杨沧白等曾在此发起成立‘’公强会‘’——同盟会重庆支部的前身;1896年,1904年美国和德国在此地设立领事馆。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领事巷。按照《中英烟台条约》1882年,英领事贺西到达重庆,贺西成为重庆近代对外关系史上的第一位外国使节。领事馆建在七星岗通远门内的老城墙边,这是西方国家在重庆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接下来,同样在这个地方,1896年法国和美国也在重庆设立领事馆。当时的巴县衙门,决定在通远门设立领事馆区,原本道路狭仄的小街巷,得名“领事巷”。一百多年过去,“领事巷”这个地名至今存在,而且名声很响。只不过空有其名,领事巷早已没有领事馆的影子。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在领事巷墙壁上雕刻有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的画像《解放重庆》、《挺进西南》、《军民情深》。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虽然仁爱堂大部分的建筑已经损毁,仅遗留的旧址,仍然记录着老重庆的一段沧桑。希望这些老建筑能更好的得到保护,为我们留下历史的脉络。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幸运的是重庆市政府已开始规划,将重新修建仁爱堂,感谢我们的政府,把文明古老的历史传承下来。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山城第三步道。这是一条最能体验山城爬坡上坎特色的健身步道,串起了沿途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仁爱堂、山城巷等独具重庆风味的景点。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渝中区的山城巷,原名天灯巷、天灯街。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这是一条长长的石梯道,起于南纪门,止于领事巷,厚庐便在其中。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厚庐,厚庐之厚,要仔细体会。厚庐是一栋官邸小楼,是重庆难得一见的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石窟门是诞生于大上海寸土寸金的繁花街道,融合了西方简约和中式的含蓄内敛,海派文化十足。厚庐是一栋官邸小楼,属于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在重庆的民国官员旧宅里比较独特。从目前建筑的格局看,厚庐原来应该是两层,第三层是后来加上去的。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文化界民主宣言诞生地

渝中区天官府8号有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80年前,300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这里共同签署《文化界对时局进言》。这篇被称为民主宣言的文章,迅速在国内外舆论界引发极大震动。它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大众熟知的《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等6部郭沫若创作的历史话剧在此完成。抗战时期,这里会聚了沈雁冰、老舍、陶行知、翦伯赞等文化大家。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天宫府8号这一栋蛮有特色的小楼,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当年的厅长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过。抗战时期,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共同团结各界人士,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文艺界的代表,郭沫若于1938年4月在武汉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38年12月第三厅迁往重庆,郭沫若也来到了重庆,办公地点就选在了天宫府8号。1940年,国民党撤销第三厅,另外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再次担任文工会主任。三厅和后成立的文工会主要是负责开展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所以天宫府8号这栋小楼就成为了当时重庆的进步文艺青年们聚会的地方。

那个时期的中国,随着抗战的深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大半国土沦丧,军民们士气低落,悲观主义思想蔓 延,急需要做一些事情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三厅和文工会作为文艺界的引导,大量开展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各种活动,宣传团结抗战,激励后方将士,推动军民们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那一时期也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出现,也带来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天宫府8号,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在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保护关心下已经修善完工。在与看门的老婆婆交谈中得知,这里今后将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以纪念缅怀先辈,不忘历史。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马蹄街,明清时期,此处设有驿站,并设有为过往马帮订马蹄掌的铁匠铺,故而得名。马蹄街是一条以梯道为之的老街,上石梯可到放牛巷、天宫府、火药局,下石梯可到中兴路、南纪门。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街坊邻居摆放的‘’上海牌‘’缝纫机(50年前的),为邻居及路过的行人提供方便。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会旧址,位于渝中区领事巷14号。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是1941年5月在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的直接关怀下,在重庆秘密发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外围组织。

主要成员由国民党左派人士、部分国民党高级幕僚、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共产党员组成。初名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同盟,次年改称中国民主革命同盟。

该组织从政治见解到斗争行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

抗战胜利后,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继续开展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于1949年9月在北平宣告结束。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德国领事馆。20世纪初,德国势力进入重庆,1904年,德国在重庆开设领事馆,办理四川一省事务。由副领事米雷尔驻重庆处理日常工作,另一副领事卜思常驻成都。

抗战爆发后,德国为敌对国,中国对敌方的外交措施,不外乎拒绝敌方的和平提议,否认敌国武力造成的伪政权。

1937年12月底,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德国政府训令,转达日寇所提出的基本议和条件四项,中国国民政府以敌方所提出的条件苛刻,拒绝考虑。

由于国民政府迁渝。1938年8月14日,德国驻华大使菲师尔,秘书康朴,抵达重庆,筹设大使馆馆址。后来,他们在重庆南岸找到了一栋德国医生的别墅,在此基础上改建为德国大使馆。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抗建堂,位于渝中区纯阳洞13号(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对面)。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文艺名流荟萃,当时的中华剧艺社、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青年剧社等五大剧团纷纷迁来重庆,其它还有孩子剧团、怒吼剧社、中国业余剧社等机构都在抗建堂排演剧目。

“抗建堂”落成之后,从1941年4月起到抗战胜利,中国话剧史上的诸多著名的经典剧目,如《清宫外史》、《芳草天涯》、《棠棣之花》、《虎符》、《风雪夜归人》、《重庆屋檐下》、《屈原》、《蜕变》等都是在抗建堂成功演出。 一大批知名的老作家、名导演、名演员云集重庆,如夏衍、吴祖光、张骏祥、史东山、张瑞芳、秦怡、王瑞麟、王班、田禽、朱铭仙、舒绣文等等,话剧运动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高潮。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1940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著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

郭沫若请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该剧场题名,由林森亲笔题写了“抗建堂”三字,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抗建堂建成后,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每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演出。而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因经常大雾弥漫,不利日机空袭,重庆文艺界遂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雾季公演”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抗建堂建成后,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也是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老重庆记忆「渝中母城之巅」

在成才中的青少年们,要学会认读现实的社会,就应该先认读历史的社会,历史留下的浩瀚文化,总能真诚的告诉你,在现实的社会里,你行走在人生漫长的路上,怎么行走,如何行走?今天,你所感悟到的历史,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行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