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嫡传杨守中与王子和演练的太极拳,难得一见的大师风采

杨振铭,字守中(1910-1985),杨澄甫长子,八岁随父习拳,年十四解悟拳经,并通晓刀、剑、枪各法,为父助教,年十九赴安徽芜湖授拳,年余,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审计处。此后随澄甫公仆仆于、浙、闵、粤间,一九三六年澄甫公北返逝世。守中师乃肩负重任,继承家业,辅育三弟,可惜时局急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展,广州沦陷,守中师在悲痛中孤身上路,撤退后方,渡过了艰苦的岁月,日本投降后,重返广州,从头收拾旧部,再展教席,并召二弟振基南来分担教务。未几,内战,战火南延。守中师乃于一九四九年携眷移居香港。初踏足于香港元朗,遇同道张世贤君,蛰居元朗三年之久,张世贤事守中师亦友亦师,期间人材辈出,太极名家张世贤、黎学荀、叶大德、邓煜坤、宋耀文、伍宝钊等,都是守中师来港最初传人。元朗也就成为香港杨家太极拳的发祥地。董英杰与吴公仪以“太极一家”恭迎杨守中宗师。

杨氏太极拳嫡传杨守中与王子和演练的太极拳,难得一见的大师风采

一九五三年守中师正式定居香港,在香港骆克道三一五号四楼,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社会稳定,经过三十六年辛劳施教,满门桃李,遍布海外。

杨师家学渊源,功夫甚深。其手之重、其足之稳、逾于常人。而其身体各部,均可任人拳击;为人所击之处,及系其发劲之点;跌人之寻丈之外,实属易事。至其与人搏击,则出手之快、变化之多,更不同凡响。杨师于授拳余暇从事撰作,将家传之学公开于世。计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九六一年香港版)及《PRACTICAL USE OF TAI CHI CHUAN》(一九七六年美国波士顿及香港英文版)书中附《太极拳体用表解》是杨师对拳经解悟的心得,几经参订分原理和应用两系统,使后学者一目了然,为太极拳学理的珍贵文献。

杨师授艺必亲自面授提点,在其著作《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序言中写:“积教拳三十余年之经验。凡祖宗遗传之拳法及功架,不敢擅自增损,有所变更;是以经余亲自教授者,未有不合乎先人之规矩。”“惟是练拳者,各人赋予不同,身形各异,而恭候有各有老嫩之分。如经余面授者,则按个人不同之点,加以个别指导,较易成就。此情势使然。”

杨氏太极拳嫡传杨守中与王子和演练的太极拳,难得一见的大师风采

王炬(1911年12月10日-2003年8月7日),字子和,本名惠林,笔名华步庭主,外号“太极胆”,山东省潍县人,1911年12月10日生,2003年8月7日卒于台北,享年九十二。王炬一生从事杨氏太极武艺的传承及国语文教育事业,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可谓文武兼备。对太极武艺的问题提出见解,曾言:“太极若不现代学术化,没有方法杜绝它不庸俗化,不把它交到体育学者手里,没有希望不看到它江湖化”。以科学性的研究而科学化,并依此著述论文,及整理、充实太极武艺教材。

1937年日军侵华,先生毅然投笔从戎,随军南下参加徐州保卫战。

1941年拜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之徒吕殿臣先生为师,学习杨家太极武艺。

1945年10月,与魏建功、何容在台湾组成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于电台开设读音示范、创办国语日报。

1996年获颁“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中华武艺奖”,为“武艺奖”的第一位得主,并列入《中华太极拳名人录》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