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市新股三成年報“變臉”

消化高估值將是長期過程

2017年年報已圓滿收官,私募排排網統計發現,在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上市的首發企業總計438家。其中有124家企業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出現了業績“變臉”現象,佔2017年全年上市企業的近三成。受此影響,上述次新股屢現破發。

多股慘遭破發

在“17級”新股近三成出現業績“變臉”的情形下,許多公司股價在二級市場表現也不理想。截至5月初,恆林股份、常青股份、金麒麟、山東出版、華達科技等6家企業股價已慘遭破發。其中,恆林股份、常青股份、金麒麟以及華達科技4家企業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均出現“變臉”情形。

天之成投資總經理鍾希傑則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在於2017年的新股發行量巨大,並且發行環境相對寬鬆,難免會有部分公司上市前修整業績、或者給予一定的業績包裝從而導致上市後業績隨即下滑。亦有一部分的公司是因為宏觀環境以及行業的整體因素,從而導致業績大幅下滑。

哪些次新股值得撿漏

那麼,業績變臉的次新股值得投資者關注嗎?

採訪中,鍾希傑直言,從以上新股的市場變現上來看,IPO新股供給量的增加讓市場打新、炒新的熱度有所下降,新股的稀缺性明顯下滑,並且高企的股價已經完全脫離了公司業績的支撐,從而呈現出單邊下跌的市場行情。因此,如果繼續在這一部分單邊下挫的新股中尋找反轉性的機會,實際風險收益比偏低。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只是殺估值初期,大級別的反轉機會是需要市場超跌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或者是基本面有所改善以及高估值已經被消化,這一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短期過程。其次是目前市場存量博弈環境下,市場的主流傾向還是業績為王。

陳旋也稱,這需要廣大普通投資者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做好投資組合,但是儘量不要集中持股,避免出現踩雷的現象。

瑞峰資產總經理葉瑞堯則建議,中小投資者們還是需要通過上市公司的公告、年報等信息來了解次新股的經營狀況和營業能力是否在同比、環比方面均有較為顯著的增長,並從中挖掘出業績能夠持續增長的、並且發展前景良好的上市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