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種子行業研究報告!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點擊上方“種子天下” 可以訂閱!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導語

根據PhillipsMcDougall估計的市場規模和主要企業最新年度種子收入規模,經估算,2017年孟山都(Monsanto)、陶氏杜邦(DowDupont)和先正達(Syngenta)的市佔率分別為28.5%、21.5%和7.4%,CR3合計約57.4%。

全球種業:巨頭壟斷

中美市場約佔全球七成

種子行業位於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起點,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之一。根據PhillipsMcDougall數據,2017年全球主要國家商品種子市場規模約383億美元,同比增加3.9%,行業5年CAGR為1.4%,10年CAGR為6.1%。

2015年,美國國內市場規模約15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一,佔全球42.3%,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僅次於美國,約105億美元,佔全球28.2%。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大浪淘沙,強者恆強

行業特性決定了種業集中化趨勢。種業存在兩大成本,一是高昂的研發投入,二是巨大的法律成本,據PhillipsMcDougall調查,引入一個新的轉基因性狀的平均研發和法律成本合計為1.36億美元,其中為了滿足監管而需付出的法律成本佔比26%。

一方面,在昂貴的進入壁壘前面,小企業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原始投入資金大、研發週期長的產業特點意味著廠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對應的經營規模大於一般行業。

尋求研發和法律成本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成為收回投資成本的最優解,規模化和多元化是全球種業巨頭的核心發展邏輯。

世界種業發展史是一部併購史。與內生性增長相比,兼併收購往往成為企業在短時間內獲取技術和營銷渠道,擴大市場份額,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超額利潤的有效手段。

強勢企業通過外延式併購實現跳躍式增長,逐漸形成“收入—>研發支出—>利潤—>收入”的正反饋效應,不斷加深企業護城河。

歷經一系列整合浪潮之後,全球種業由以多數小規模家族企業構成的競爭型市場結構,轉變為以少數跨國製藥/化工公司為主導的寡頭市場結構。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2014年起農化行業步入寒冬,導致孟山都、杜邦和先正達等國際種業巨頭業績承壓逐年下滑,為減少競爭,國際種業市場正式進入資源整合的“強強聯合”時代。

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陶氏和杜邦合併,拜耳正式收購孟山都,全球種業進入三強鼎立時代。

根據PhillipsMcDougall估計的市場規模和主要企業最新年度種子收入規模,經估算,2017年孟山都(Monsanto)、陶氏杜邦(DowDupont)和先正達(Syngenta)的市佔率分別為28.5%、21.5%和7.4%,CR3合計約57.4%。

2017年中國企業隆平高科首次進入全球10強,實現營收31.9億元,全球市場份額不足1%。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中國種業:大而不強

“兩雜”為商業競爭主戰場

我國種業發展歷程可劃分為4個階段,以2000年《種子法》實施為標誌,我國種業進入市場化階段,計劃經濟色彩逐漸淡化,看不見的市場之手逐步發揮主要作用。僵化機制被打破,必然釋放出洪水猛獸般的競爭力量,過去17年,我們見證了中國種業的蓬勃發展。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種子市場規模=(播種面積×畝均用種量)×商品化率×種子價格,若以種子平均零售價為計價依據,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統計,2016年我國種子市值為1230億元,較1999年增加272.7%,平均複合增長率約8.1%,高於全球水平。

由於種植面積大,商品率較高,三大主糧種子佔據我國商品種子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中玉米種子市值規模最大,達279億元,水稻種子194億元(其中雜交稻139億元、常規稻55億元),小麥

種子161億元,分別佔比22.7%、15.8%和13.11%。

雜交作物種子的商品化率一般為100%,因為生產上利用的一代雜交種,具有雙親的綜合優勢,而從第二代開始便產生性狀分離現象,生長不一致,產量降低,因此生產上雜交種子只能用一年,不能繼續留種。

由於雜交優勢突出,現在農民種玉米用種基本為雜交種子,而雜交小麥和大豆育種研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雜交種商業推廣緩慢,農民種植依賴大量常規種,因此我們看到玉米種子和雜交稻種子商品率高達100%,而小麥和大豆因為受農民自留種的種植習慣制約,種子商品化率較低。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公地悲劇”,長期過剩

世界發達國家的種子行業已發展成及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相當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少數幾家大型種子集團壟斷了世界種子行業的大部分市場。

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種業仍處於初級階段,企業數量和規模雖明顯改善,但是市場力量仍以中小企業為主,據《中國種業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年末,我國持有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為4316家,較2010年減少4384家;全國種子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867.6億元,資產總額達到1億元以上的僅373家,佔比8.6%。

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的數據,2017年種業CR10市佔率18%,按作物分,水稻集中度較高,其中雜交稻37.46%,常規稻33.92%,但是和美國等發達國家70%-90%左右的市佔率水平相比仍有待提高。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按照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觀點,一定程度的產業集中能夠有效淘汰落後產能,使得行業產能合理化。

目前我國種業的組織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小而分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較低,缺乏能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的大企業,從而容易引發重複建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等突出問題。

如果把市場容量視作公共資源,“公地悲劇”式的經濟學現象在種業市場並不罕見:小企業在生產經營上缺乏全局規劃,“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常常導致市場偏離最優狀態,庫存高企已是種業常態。

以玉米、雜交稻為例,種子行業具有較明顯的庫存週期,按照歷史情況看,行業高庫存現象一般需要2-3年時間才能改善。

如06、07兩年種業行業供求嚴重失衡,這一情況在2009年得到了緩解,而隨著種業行業景氣週期的到來,大量資本進入行業,制種面積大幅增加,無序競爭加劇,行業再次陷入了供需失調的泥潭,庫存消費比再次上浮。

▌監管不力,“劣幣”橫行

品種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取決於產品的差異性,二是取決於產品的性價比,而最終取決於企業的研發力和創新力。一個品種問世需要經過育種、審定、推廣多道程序。

以玉米為例,根據登海種業公告,玉米育種週期可分為自交系選育、雜交種組配和試驗3個階段,其中,自交系選育在不同技術水平下存在差異,長則3-4年,短則1-2年,生物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大縮短時間;

雜交種組配與試驗階段需要6-7年,3個階段共計長達8-10年左右,研發環節作為種子產業鏈的核心部分,科研難度大、資金投入大、利潤回收期長一直是種子企業所面臨的難題。

另外我國品種入市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完成試驗的品種尚且需要經過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即使通過審定的品種,依舊面臨著市場推廣的不確定性,樂觀情況下,我們統計了1993年至今玉米大品種推廣面積變化情況,發現品種導入期一般需要2-3年時間;成熟期差異明顯,鄭單958和先玉335長達7-8年,而其他品種一般僅維持在4-5年左右。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規模不足掣肘抗風險能力、注重營銷,忽略研發則成為風險規避下的“最優解”。根據農業部數據,我國種子企業研發支出遠落後於國際同行,2016年種子企業科研總投入為39.6億元,佔種子銷售收入的5.3%,經統計,上市企業中,隆平高科研發支出水平最高,為10.1%,與國際同行相當,但是因規模限制,絕對水平上差距明顯。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種子行業存在眾所周知的潛規則—育種不如買種,買種不如偷種,偷種不如套牌。

據中國農科院估計(《2018年玉米種子市場形勢》),目前市場上至少有1/3的種子是套牌種子或違法轉基因種子。套牌種子是我國種業市場的頑疾,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套牌種子並不“偽劣”,種子在純度、淨度和發芽率等方面不一定不達標,且因其成本低、盈利多,具有“價格”競爭優勢。

經濟負外部性無法通過市場自身解決,而常年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則給這一惡性行為創造了生存空間,肆無忌憚地違規私繁對產能過剩、阻礙資本積累和圍困正規企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知假賣假者生意興隆,守法經營者難以生存,“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頻出:熱門品種成為假冒仿劣重災區,生命週期被迫縮短;新品種剛剛通過審定其親本就可能被竊取,套牌種子隨後登場;同質化產品充斥市場,低效競爭無助於品種升級。

▌變革力量在累積

審定“放管服”,開啟百花爭鳴時代

品種從選育成功到生產上應用推廣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品種審定,即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通過法定程序給予品種進入市場的資格,品種入市權掌握在政府手中,二是品種登記制度,即由品種選育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決定品種是否進入市場,品種入市權掌握在企業手中。

多數發展中國家採用品種審定製度,例如我國《種子法》規定“國家對主要農作物(稻、小麥、玉米、

棉花、大豆)和主要林木實行品種審定製度”;品種登記制度主要是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實行,如美國。

申請審定的品種需要經過品種試驗,而品種試驗過去主要由國家和省兩級種子管理機構組織實施,但是近年來由於育種主體逐漸增加,企業育種能力迅速上升,申請審定參加品種試驗的農作物品種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國家和省兩級品種試驗渠道已難以滿足品種試驗需求。

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估計,能參加試驗的品種數量只佔申請總量的1/5到1/3,自2014年起,農業部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寬試驗渠道,緩解參試矛盾,除保留了原有的國審和省(區)審外,額外增設綠色通道(2014)、良種攻關(2014)、聯合試驗體(2016)、特殊品種試驗(2017),擴大試驗容量,縮短試驗週期。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品種審定步入快車道,過審品種數量井噴。根據2018年農業部第65號公告,2018年,國審玉米516個,國審水稻268個,分別同比增加201.8%和50.6%。

“大品種”時代或將謝幕,品種百花爭鳴時代來臨。研發能力強,品種資源豐富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而品種同質化、結構單一的企業將隨著經營風險的加大和利潤空間變薄逐步被淘汰出局。品種集中走向公司集中是這場品種管理方式改革背後隱藏的長期邏輯。

據中國種業信息網統計,2016年玉米品種推廣面積CR5市佔率24.1%,較2013年減少5個百分點;雜交稻CR5市佔率8.4%,較2013年下降2.4個百分點。據農業部數據,我國種業市場集中度逐漸改善,截止2017年,CR10市佔率由11年的15%提升到18%,CR50市佔率提升至35%。

▌他山之石,創新帶來溢價與成長

因耕作模式和天然稟賦差異,疊加產業科技實力和競爭環境因素,中美種植業成本結構存在差異。

一方面,我國種子費佔農作物種植總成本比重低。根據農業部的數據,人工和土地是我國農作物種植的主要成本項目,種子費用僅佔5%左右,其中,玉米5.3%,水稻4.8%;根據USDA的數據,美國玉米種子費佔比14.4%,是我國的2.7倍,水稻種子費佔比10.3%,是我國的2.1倍。

另一方面,我國種業從農作物種植成本上行過程中分享的收益,種子費增速落後於農作物種植總成本。

根據農業部的數據,中國人工和土地是驅動總成本常年增長的主要動力,與此相反,根據USDA的數據,美國種子費增速高於總成本,價格的穩定增長有效推動種子市場規模擴張。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在市場自發需求和政策力量推動下,自下而上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催化種業變革,以往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適於勞動密集型生產、高水肥藥管理、大眾化的品種逐漸衰落,而節水節肥節藥、適宜機械化輕簡化栽培及品質優良的新品種將成為市場主流,研發水平高、品種優良、產品結構合理的種子企業將受益於這長期趨勢。

需求結構演變帶來的是行業價值重估。長期看,鑑於資源稟賦限制,播種面積存在天花板,種業發展需要動能轉換,研發帶動品種持續升級從而帶動行業價格增長才是市場規模擴張的長遠之計。

整合持續,競爭格局靜待質變

2012年,國務院頒佈《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提出“重點支持具有育種能力、市場佔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到2020年前50強市場佔有率將提高至60%”。

根據農業部數據,目前CR50市佔率提升僅35%,行業整合空間巨大,且和國際巨頭相比而言,國內龍頭企業規模尚小。

我們長期看好國內種業發展,並期待誕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種業巨頭。相對前三次整合浪潮,我們在第四次全球併購浪潮(2015年至今)中發現了中國企業的影子:中國化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隆平高科收購陶氏益農擁有的巴西業務;中糧集團收購尼德拉農業等。

通過規模效應帶來研發等各業務環節的跳躍式增長,從而在發展過程中強化競爭壁壘,形成正面反饋,預計未來國內企業將進一步通過外延併購持續整合研發資源、擴大市場,提升競爭地位。(來源:廣發證券)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2017-2018年种子行业研究报告!

長按上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種子天下

坐享種業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