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忆旧篇槐园梦忆――悖念故墓程手淑女士》是梁实秋纪念亡妻的,也是一部小小的自传。书中多处言及茶事。

程季淑是徽州人,徽州就是今天的黄山市所辖大部,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要不要恢复古名,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多热议。

梁实秋与徽州人有缘,他用同样的口吻写胡适,写得程季淑。

古微州最出名的就是茶,许多人家都是世代以种茶为业。胡适家族是,程季淑也是。只不过,胡适家族南下去了上海,程季淑家族北上去了北京。

他们通过朋友相识时,都在上学。因为同好茶,约会的地点也多选在幽静的茶馆。他们定情的地方,是北京中山公园里的四宜轩。四宜,取四季皆宜之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1987年,梁文蕃到北京开会,受父亲特别委托,专程到中山公园柏了许多四宜轩的照片。

梁实秋看到照片时,还是不太满足,说想要一张带匾额的全景。梁文蔷告诉他,四宜轩房屋尚在,可是匾额早己无影无踪。不想父亲有心结,梁实秋大女儿梁文茜又去四宜轩照了许多照片,托人带到台湾。梁实秋一见照片就忍不住落泪,只好偷偷藏起来,不敢多看。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与程季淑新婚后第二天,一大早程季淑就爬起来忙碌,洗漱打扮换衣服,接着就是去冲洗荼具、烧水、泡茶,等着给公公婆婆敬茶。

“等父母起来,她就送过去两盏新沏的盖碗茶。这是新媳妇伺候公婆的第一幕。”

新娘子敬茶的传统非常久远,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有这一传统。在更早的时候,“茶礼”专门用来指婚聘之礼,而不是像现在变成普通的礼品了。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父亲梁咸熙喝茶非常讲究,要用盖碗,茶叶要好,泡的时间要适中,送茶的时间也要对。梁实秋开始非常担心自己的妻子不能胜任,但父亲满意的态度让梁实秋吃了定心丸,他夸奖程季淑是除梁母外泡茶最好的人。

除了泡茶,梁父还有许多特别要求,他洗脸要用大盆,直径要在二尺以上,程季淑就真物色到那么大的洋瓷盆。梁父还喜欢冷饮,程季淑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饮料,她认为酸梅汤只有北京信远斋出品的才够标准。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咸熙是个秀才,是最早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的那拖人。毕业后供职于警察局。而他祖父梁芝山则是举人出身,官居四品。梁芝山在北京为家庭买了一个拥有三十多个房间的宅院——内务部街20号。里面住了不少人,梁实秋是梁咸熙第四子,他们的兄弟姐妹有14人之多。加上佣人,家里常住人口就有近30人了。这样的大家庭,虽说有两代人都喝了洋墨水,但旧式的规矩却需雷打不动地遵守。

晨昏定省是不可少的礼节,每天早晨听到里院有了响动,梁实秋就要便拉着小女儿到里院去,到上房和东厢房分别向父母问安,小女孩还要每天把报纸送给祖父。

梁实秋喝茶时间是下午四时,他在西院南房翻译写稿,程季淑泡好茶就给他送来。到了晚上,妻子来检查工作,梁实秋若是告诉她写了三千多学,程季淑就跷起大拇指。所以程季淑也是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许多稿子的第一个读者。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文蔷回忆,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梁实秋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程季淑装订。程季淑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没有收入,程手淑不在乎,她没有逼迫丈夫去赚钱,而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梁实秋。

梁文蔷感慨地说:“这一点,在我小时候并没有深深体会,长大结婚,有了家庭后,才能理解母亲当年的不易。“

童年饮食往往是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苏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如是。

梁咸熙的生活习惯影响着梁实秋的成长,梁实秋爱茶的习惯让他遇见程季淑,这大概也是命中的一种缘分。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茶事情缘:人间有味是清欢

常说茶文,同讲盏史,偶看山水,引经据典,多为编整,勿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