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赣县东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烈萱

一生为戏痴

——记赣县东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烈萱

记赣县东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烈萱
记赣县东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烈萱

71岁的钟烈萱登台唱东河戏。(资料图)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年过八旬却一直活跃在东河戏发源地乡间戏台,并全身心投入东河戏传承的钟烈萱榜上有名。

钟烈萱,赣县白鹭人。几十年来,他辗转于祁剧、采茶戏和东河戏之间,听戏爱戏学戏传承戏剧,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每天听戏 戏即生活

其实,这位乐观老人背后有着苦难的童年。在白鹭出生的钟烈萱5岁丧父,伯父收养了他。为了生计,8岁那年他被送去学做篾匠。因为时常挨饿挨打,12岁那年,钟烈萱只身逃往赣州寻找母亲。饿着肚子走了四天四夜才找到母亲栖息之所,却被告知母亲已离世。食不果腹的钟烈萱没有更多时间去悲伤,因为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为了生存,钟烈萱只好乞讨度日。一天他走到码头上,一渔夫好心给了他一碗米饭吃,并收留他帮忙照看家中两个孩子,当起了“小保姆”。后来,他被卖到了瑞金武阳。

读书之余 拜师学戏

即使离开了白鹭,钟烈萱与东河戏的情缘还在延续。钟烈萱说,耳濡目染尽是东河戏,对东河戏有着格外的情愫,听到锣鼓就莫名兴奋。每当听到村里“文化俱乐部”开始唱戏了,钟烈萱就会放下手中的活,一溜小跑到戏台前,趴在那里看,常常忘记吃饭。

在瑞金读中学时,学校附近有个祁剧院。因为从小喜欢听戏,他在下课之后便去看戏,并到戏班的宿舍找师傅聊天交心,希望能拜师学艺。见钟烈萱真心热爱,戏班的师傅不仅免收门票,而且免费教他唱戏。就这样一边上课一边学习持续了一年半,从绑脚、下腰到唱腔、道白,师傅教得仔细,钟烈萱学得认真,这为以后学习同样是吸收了“弋阳腔”的东河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57年,祁剧团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刚兴办的瑞金采茶戏团。

在瑞金采茶戏团,钟烈萱跟着丁财喜、李宝春等老前辈学戏一年。钟烈萱说,那个年代,由于谱子缺乏,他们每天勤学苦练,把谱子印在脑子里。唱采茶戏出了名的钟烈萱还一度被赣州来的老师推荐去考市采茶剧团。不过,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钟烈萱最终没有通过。之后,他在乡级文化部门一待就是三年。此后,初心不改的他和一些朋友在瑞金办起了采茶剧团,置办好服装等道具,背着大包小包走路去唱戏,一路走一路唱,不仅在瑞金深受欢迎,而且远赴福建龙岩。

组建剧团 巡回表演

虽然住在瑞金武阳,但返回故乡白鹭生活的想法一直萦绕在钟烈萱心头。待到1986年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回到了阔别了30多年的白鹭。由于年久失修,家中老宅早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钟烈萱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所爱,白天到乡镇单位里做饭,晚上请村里唱东河戏的艺人来教大家唱东河戏。一有时间,便召集村里有唱戏底子的艺人围坐家中,切磋唱功。

时间一晃过了20年。到2007年,唱、念、坐、打,扮花旦、小生、老生,钟烈萱样样拿得起。当年4月,钟烈萱和其他5个村民成立草根剧团。逢年过节,他们辗转于白鹭乡各个戏台,还走出赣县,前往万安、福建等地进行巡回表演。

最让钟烈萱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他应邀参加赣县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他一上台,观众屏气凝神、如痴如醉地欣赏着。正当大伙以为台上表演技艺精湛的花旦是一名女性时,他脱去帽子,观众才发现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汉,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此次农民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的钟烈萱很是欣慰,正是他们的演出让观众感受到东河戏的魅力。

新创剧本 教孩唱戏

“急急忙忙往前走,不觉来到校门口,进了校门抬头看,教学大楼在眼前。”这是钟烈萱在赣县区田村镇乡村少年宫指导小学生唱戏时,新编的东河戏剧目《游校园》中的唱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钟烈萱怕影响演出的质量,决定不再唱东河戏,但他始终心系东河戏的未来,致力于具有“赣州第一剧种”美誉的东河戏的传承。2013年至2015年,钟烈萱来到赣县田村镇少年宫当辅导老师,教授孩子东河戏。

起于民间兴于民间、接地气的东河戏,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外加现有的演员老龄化严重,且文化水平偏低,新生代无人来学,这些不利因素让人不得不思考:东河戏的明天在哪里?钟烈萱在思考,当地政府也在着力解决这一难题。

2005年初,赣县启动抢救保护东河戏工程。得知这一情况后,钟烈萱积极参与这一保护工程中,不仅培训指导当地村民学习东河戏,而且到采茶戏团授徒讲学,并撰写了多本笔记。另外,为让东河戏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整理传统剧本的基础上,他创新思路自创《进京赴考》《三妹情缘》《喜相配》等通俗易懂的剧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