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图片来自网上,与本文无关)

不久前,微博上,一个网友“@蘑菇的时候还是波澜不惊”在我的一篇文章后,留了长长的两段话:

这篇文章早就看过,但是今天确实感受到冲击,再次回顾这篇文章。“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这句话让我眼圈都红了,他的妈妈没有让他悄悄的病着。但是周遭人的不理解,对病症的无知和对孩子母亲的攻击实在让我难受。出于隐私,我也不方便说明病的来历贸然制止,怕让这对母子换来更多的白眼。难受。

我也很为这位妈妈心疼——她在承受孩子生病痛苦的同时,要面对周围人不了解产生的厌烦和把孩子“惯坏了”的指责。

我们常常对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很随意去指责、评价、论断,但其实我们并不知对方经历了什么,或者正在经历什么。旁观者不经意的一句论断、一句玩笑,甚至一个轻蔑、厌烦的眼神,就可能撕开别人的一道伤口,就像这位妈妈被伤害一样。

以前也曾遇到过同样的事。

有一次,陪女儿上培训班时,家长们坐在休息室里聊天。其中一个家长说,孩子班上有一个总爱捣乱的孩子,上课时经常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说脏话、打人,有一次还差点从窗户上跳下去。其他家长对这个“熊孩子”很头疼,纷纷向学校反映他把同班同学都带坏了。这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就从“熊孩子”那学会了说脏话。

为此,我咨询了一位小儿神经科专家,他说,这个孩子可能是抽动症,可能是多动症,也有可能是对立违抗行为障碍,或者是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

总之,这个孩子是让我们心疼的小患者,而不是被家长惯坏的“熊孩子”,他应该被帮助,而不是被拒绝。

但是,老师、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们显然对他的疾病并不了解,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病了。

多动症的文章,以前写过一些,再发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这个疾病有所了解,避免不小心伤害了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多动症学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缩写为ADHD),患儿比例不算低,在我国学龄儿童中目前为4.31%-5.83%,即全国约有1500万患儿。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而且有功能损害。

这个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动”。之所以看来起“多动”,是因为他不能把兴趣持续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些轻症的孩子可能对于很感兴趣的事情可以集中一段时间注意,但是对于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比如学习)就不行了。

姜玉武教授说,好动的孩子未必就是多动症,必须要学习成绩不好,才能确诊。他曾遇到一个孩子,父母带着他到处治多动症,吃了两年的药,后来找到姜玉武时,一问,孩子每次都考100分。“这根本就不是多动症,而是个小天才。他的多动是因为他上课很容易就听懂了,他没事儿干,所以才动来动去。”姜玉武说。

我无法体会这些孩子父母的感受,但可以想像,养育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家庭来说会面临很大挑战。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这些身体有疾病的孩子,对家庭来说仅仅是不完美,而不是灾难。但全家都因此而沉浸于哀怨和愤怒中,并把这些都倒向那个无辜的孩子,才是家庭的灾难。

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韩颖大夫)

首先,有无场合性和时间性: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是不分场合的,比如大家非常安静地在教室里上课,他会突然发出怪声。而天性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就会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有无目的性:ADHD孩子的多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他们往往意志力薄弱,做事有始无终,常常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换另一件事情。而好动儿童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他们的活动常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

第三,有无真正的兴趣爱好:ADHD孩子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好动儿童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全神贯注,并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

第四,是否可被理解: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往往没有原因,常常使人难以理解。而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也往往事出有因。

第五,与伙伴的关系:ADHD的孩子往往伙伴关系不好,常常说“他们不和我玩”。而好动儿童的伙伴关系一般较好。

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难以安坐,经常插话,难以听从命令,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经常出现冒险行动而不顾后果,老师、家长就应警惕是否是ADHD。

韩颖特别强调,小学三年级是ADHD儿童最常“触礁”的时间,因为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独立完成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ADHD儿童会逐渐至完全不适应。所以常常主动违抗大人的要求、易激怒、发脾气、破坏学校纪律、家规和小伙伴交往的规则,甚至升级为攻击行为。

转发分享:

请戳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