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

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圖片來自網上,與本文無關)

不久前,微博上,一個網友“@蘑菇的時候還是波瀾不驚”在我的一篇文章後,留了長長的兩段話:

這篇文章早就看過,但是今天確實感受到衝擊,再次回顧這篇文章。“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這句話讓我眼圈都紅了,他的媽媽沒有讓他悄悄的病著。但是周遭人的不理解,對病症的無知和對孩子母親的攻擊實在讓我難受。出於隱私,我也不方便說明病的來歷貿然制止,怕讓這對母子換來更多的白眼。難受。

我也很為這位媽媽心疼——她在承受孩子生病痛苦的同時,要面對周圍人不瞭解產生的厭煩和把孩子“慣壞了”的指責。

我們常常對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很隨意去指責、評價、論斷,但其實我們並不知對方經歷了什麼,或者正在經歷什麼。旁觀者不經意的一句論斷、一句玩笑,甚至一個輕蔑、厭煩的眼神,就可能撕開別人的一道傷口,就像這位媽媽被傷害一樣。

以前也曾遇到過同樣的事。

有一次,陪女兒上培訓班時,家長們坐在休息室裡聊天。其中一個家長說,孩子班上有一個總愛搗亂的孩子,上課時經常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說髒話、打人,有一次還差點從窗戶上跳下去。其他家長對這個“熊孩子”很頭疼,紛紛向學校反映他把同班同學都帶壞了。這個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就從“熊孩子”那學會了說髒話。

為此,我諮詢了一位小兒神經科專家,他說,這個孩子可能是抽動症,可能是多動症,也有可能是對立違抗行為障礙,或者是其他的神經系統疾病。

總之,這個孩子是讓我們心疼的小患者,而不是被家長慣壞的“熊孩子”,他應該被幫助,而不是被拒絕。

但是,老師、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們顯然對他的疾病並不瞭解,甚至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否意識到孩子病了。

多動症的文章,以前寫過一些,再發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對這個疾病有所瞭解,避免不小心傷害了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多動症學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英文縮寫為ADHD),患兒比例不算低,在我國學齡兒童中目前為4.31%-5.83%,即全國約有1500萬患兒。其核心症狀包括注意缺陷、多動/衝動,而且有功能損害。

這個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動”。之所以看來起“多動”,是因為他不能把興趣持續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些輕症的孩子可能對於很感興趣的事情可以集中一段時間注意,但是對於需要持續注意力的任務(比如學習)就不行了。

姜玉武教授說,好動的孩子未必就是多動症,必須要學習成績不好,才能確診。他曾遇到一個孩子,父母帶著他到處治多動症,吃了兩年的藥,後來找到姜玉武時,一問,孩子每次都考100分。“這根本就不是多動症,而是個小天才。他的多動是因為他上課很容易就聽懂了,他沒事兒幹,所以才動來動去。”姜玉武說。

我無法體會這些孩子父母的感受,但可以想像,養育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對家庭來說會面臨很大挑戰。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這些身體有疾病的孩子,對家庭來說僅僅是不完美,而不是災難。但全家都因此而沉浸於哀怨和憤怒中,並把這些都倒向那個無辜的孩子,才是家庭的災難。

多动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

(韓穎大夫)

首先,有無場合性和時間性:ADHD孩子的多動和衝動是不分場合的,比如大家非常安靜地在教室裡上課,他會突然發出怪聲。而天性好動的孩子,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就會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有無目的性:ADHD孩子的多動是無目的的、雜亂的,他們往往意志力薄弱,做事有始無終,常常一件事情沒有做完又去換另一件事情。而好動兒童具有較強的意志力,他們的活動常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有計劃及安排。

第三,有無真正的興趣愛好:ADHD孩子沒有真正的興趣愛好,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好動兒童對於感興趣的事情能全神貫注,並且還討厭別人的干涉和影響。

第四,是否可被理解:ADHD孩子的多動和衝動往往沒有原因,常常使人難以理解。而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他的好動也往往事出有因。

第五,與夥伴的關係:ADHD的孩子往往夥伴關係不好,常常說“他們不和我玩”。而好動兒童的夥伴關係一般較好。

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難以安坐,經常插話,難以聽從命令,別人和他講話時,經常心不在焉,經常出現冒險行動而不顧後果,老師、家長就應警惕是否是ADHD。

韓穎特別強調,小學三年級是ADHD兒童最常“觸礁”的時間,因為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獨立完成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ADHD兒童會逐漸至完全不適應。所以常常主動違抗大人的要求、易激怒、發脾氣、破壞學校紀律、家規和小夥伴交往的規則,甚至升級為攻擊行為。

轉發分享:

請戳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