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備案風險大,中小平臺“賣身”續命

出售網貸平臺正在成為一門火熱的“生意”。近日,據知情人士消息,又一家網貸平臺“賣身”成功。該平臺即為杭州小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運營的小九金服。

平臺併購案例頻發,其原因在於備案再度延期,不確定風險增大,對於中小平臺來說,“賣身”是當下最優選擇。而在備案門檻陡增的背景下,網貸這塊類金融牌照也被不少企業覬覦,催生了交易市場。

“賣身”交易暗潮湧動

對於小九金服被收購一事,時代財經通過查詢工商信息瞭解到,該平臺已於5月9日變更了相關信息,其中法定代表人由陳旭義變更為張棉靖。目前張棉靖擔任小九金服董事長兼總經理。

針對被收購詳情,時代財經向小九金服方面進行了求證,但相關人士表示並不清楚。

小九金服“賣身”只是當下網貸行業併購大潮中的一個縮影。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月底,全國範圍內已完成72起併購案例,涉及平臺55家。受網貸監管趨嚴,備案再度延期等因素影響,這一數據近期又有不斷攀升之勢。

分析人士指出,網貸備案再次延期基本坐實,對於中小平臺來說,儘管放鬆了整改時間,但不能成功備案的風險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合規成本在不斷增加,能否撐到落實備案時間點尚未可知。

受此影響,近期網貸平臺“賣身”傳聞層出不窮。一位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儘管尚未親身接觸待售平臺,但的確聽到了諸多交易平臺的傳言。

從事網貸平臺居間交易、自媒體“老七玩金融”負責人老七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則表示,經其手完成交易的平臺已有四筆,而目前尚在接觸的則達到了8筆左右。

據老七介紹,收購網貸平臺在業內較為普遍,收購方主要以跨界為主,包括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國企、民企均在其列,而被收購標的則以沒有背景的中小平臺為主。至於網貸平臺同業併購為何沒有成為主流,老七認為主要是時機不對。

待售平臺估值方面,老七稱目前的行情是以平臺的待收餘額作為參考標準,一般估值在待收的3折左右,平臺最終成交價集中在1億到10億之間。

據業內人士估計,網貸平臺收購案例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增長,不過受市場以及監管環境影響,平臺估值可能會呈現一個下降趨勢。

成功备案风险大,中小平台“卖身”续命

收購雙方各有所得

網貸行業併購重組也得到了來自監管方面的鼓勵。在2017年12月下發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對於積極配合整改驗收工作但最終沒有通過的機構,可以根據其具體情況,或引導其逐步清退業務、退出市場,或整合相關部門及資源,採取市場化方式,進行併購重組。”

監管鼓勵平臺併購重組,實現無風險退出,維護金融穩定。而對於平臺來說,被收購或引入投資,也不失為當前的最佳選擇。

“目前網貸平臺出現收購交易、吸收融資情況較為普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背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潘瑾健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隨著備案環境越來越嚴苛,部分平臺已經意識到僅憑自身的實力去準備備案,成功的可能性較小,引入資方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中小平臺競爭能力較弱,甚至有的一直處於持續虧損狀態,通過交易脫手,能夠脫離目前的困境。”

對於以上市公司、國企等背景為主的收購方來說,為何會看中網貸平臺這一標的?

潘瑾健認為,上市公司、國有企業自身一般具備一定的流動資金以及其他資源,能夠支撐其收購平臺,並給予相應支持。而在網貸備案門檻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如果未來能夠成功備案,就相當於持有了類金融牌照,也能為企業自身業務服務或提供資金來源。

不過,收購行為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目前網貸合規還在進程中,即使有背景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備案。其次,收購完成後誰來主導繼續備案也存在爭議。對於收購方來說,實現對平臺的控制是首要要求,但由於缺乏經驗,很容易在準備過程中出現偏差,難以通過監管驗收。

此外,即使是通過了備案,收購方依然存在風險。“上市公司、國有企業具有的資金需求,原來可能會通過銀行等渠道解決,但掌握網貸平臺之後,且沒有槓桿限制,這些企業通過網貸渠道獲取資金,會面臨關聯融資等方面的風險。”潘瑾健稱。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