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疾病从“虚”论治

间质性肺疾病从“虚”论治

间质性肺疾病的多种肺部病变导致肺泡持续性损伤及细胞外基质的反复破坏、修复、重建和过度沉积,其病变是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参与的缓慢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咳嗽等。中医认为本病可归属于“肺痹”范畴,肺痹一病,其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认为皮痹不愈,反复感邪,内舍于肺,发为肺痹,《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中医认为肺痹由肺虚不足所引起,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四时逆论》:“皮痹不已,又遇邪,则移入于肺。”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因素、机体的病机演变过程等均符合中医肺痹的病因病机,固病名上间质性肺疾病为“肺痹”。

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基本治法

间质性肺疾病日久,或本病失治误治,病情发展,形成肺虚病久入肾,肾不纳气之态,临床上见喘促气不接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肢冷,小便失禁, 舌质淡,脉沉细弱等,此为病变后期邪少虚多,治宜急顾正气,只须补肺益肾,严重者肺肾欲竭,阳气将散,还当急救回阳,以复生机。正确治法为补肾纳气,益肺宣痹。

间质性肺疾病从“虚”论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