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事變革為何落後?自我封閉、思想僵化是主因

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以引進西方新式火器為契機,中國開始了火藥時代的軍事改革。然而,中國軍隊在17世紀以後並沒有延續軍事改革的良好勢頭。明王朝的腐朽和敗亡讓軍事改革嚴重受挫。儘管清朝繼承了之前改革的成果,甚至在個別領域還有所改進,但始終停留在器物和戰術的層面上。從18世紀中葉以來,清朝軍隊一直停滯不前,導致中國軍事全面落後。

1. 缺乏需求牽引

進入18世紀,隨著清帝國版圖的確定,特別是徹底穩定了軍隊。

對確立西北和西藏的統治之後,在東亞幾千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上,清帝國已經成為無可爭辯的霸主。此時唯一的陸上強敵沙皇俄國正忙於在歐洲搶得一席之地,不願和國力鼎盛的清帝國滋生事端;英、法等新興列強一方面將主要力量用於鞏固和爭奪美洲和印度的新殖民地,另一方面竭力在風起雲湧的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中一爭高低,無力繼續東侵長期缺乏具有先進力量的對手,直接導致清朝對新式火器的研製和裝備的需求不斷萎縮,對新的火器戰術和編制的創新陷於停頓,軍隊建設基本上都是低層次的重複,再無創新之舉。

清朝的軍事變革為何落後?自我封閉、思想僵化是主因

西山健銳營

18世紀以來,雖然清朝對內、對外戰事頻繁,花費巨大,特別是持續5年之久的第次金川之戰,耗銀高達6000萬兩,是清朝鼎盛時期一年財政收入的1.2倍。但由於對手實力較弱,並未促成清軍在軍事上的實質性創新,即便是乾隆時期唯一的亮點——組建西山健銳營,也只是在以往火器營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攀登攻城等訓練項目。到了嘉慶和道光年間,戰爭只是對國內各類反抗的鎮壓,更無改革的緊迫感。

2. 自我封閉

從16世紀70年代明朝解除“海禁”政策至清朝初期,雖然歷戰亂,但整個中國社會還是處於對外開放與包容的狀態,歐洲先進的事技術知識,可以不受阻的傳播發展。這一時期也是引進西方近代軍事技術的“黃金時期”。即使在明末政治極度腐朽的情況下,篤信基督教的徐光啟仍可以擔任內閣大學士,明朝軍隊中也有不少葡萄牙人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操練火器。直到康熙時期,清朝的對外交往也還比較積極。外來傳教士可以在中國比較自由地開展活動,他們帶來的先進科技知識也受到統治者的青睞,清朝軍隊的先進火炮也大多是由歐洲傳教士研製的。這也是火器變革的成果能夠在明末清初得以繼承和延續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朝的軍事變革為何落後?自我封閉、思想僵化是主因

紅衣大炮

然而,出於遏制反清勢力的發展,防止其獲得海外支持等多方面的考慮,清王朝逐步採取了嚴格的“海禁”措施。從康熙時期的“四口通商”,變為乾隆時期的“一口通商”,甚至在乾隆後期一度關閉通商。人員出海、外來傳教士的活動也受到了極為嚴格的管制。長期的閉關鎖國使中國極度缺乏對外交流。加上中國長期在亞洲處於絕對強大的地位,清政府對外來的任何新鮮事物都缺乏興趣,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對西方軍事的學習自然無從談起,坐失了改革的良機。

3. 思想僵化

明朝中期以來的皇帝雖然腐朽昏庸,但對思想意識領域的管控卻相對寬鬆,因此當時中國在多個領域出現了一批富於實幹精神的思想家和改革家,舶來的基督教也能被本土文化兼容幷蓄。這就為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軍事改革也從中受益良多。

清朝的軍事變革為何落後?自我封閉、思想僵化是主因

停留在鳥槍,持刀、來復槍都沒演化出來

然而,17世紀清朝奪取中原統治權後,思想文化日益僵化。為了穩固其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選取程朱理學作為思想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並且沿用了八股科舉制度。清代理學片面追求思想上的內省和行為上的內斂,教導人們通過自身修養達到經典中所提倡的“聖賢”境界;極其死板的八股文又將知識分子的精力吸引到對儒家經典的鑽研中,除了一心要通過“制藝”求得仕途外,對其他學科都不加理睬,其他一切學問都視之為不務正業,甚至認為是異端邪說。整個社會將改革視之為“洪水猛獸”,將西方科技當成“奇技淫巧”,在這種狀態下,軍事改革根本無法繼續推行。

清朝的軍事變革為何落後?自我封閉、思想僵化是主因

推崇騎射的清軍

4.歷史的悖論

明朝後期的皇帝在軍事上的昏庸無能,使中國軍事改革後繼乏力。戚繼光倡導的火藥化軍事改革能夠快速推進,與當時執掌朝政的首輔張居正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然而,1582年張居正去世後,戚繼光也隨即被罷免,中國的軍事改革就此從高潮轉向低谷。此後的60多年中,雖然陸續有孫承宗、袁崇煥、徐光啟等多位軍事家在推進軍事改革上有所建樹,但由於明朝皇帝的昏庸,他們非但得不到有力支持,反而在改革略顯成效的時候就被罷免、甚至殺害,改革成果屢要付之東流。不過,明朝皇帝雖然昏庸無能,但其在軍事領域的不作為一定程度上也為明朝後期軍事改革的延續開了方便之門,使很多自下而上的改革行動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得到推行。與之相比,清朝的統治者雖然精明強幹,但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對軍事領域進行了嚴格的營控,非但沒有給軍事改革以有力支持,反而徹底束縛了軍事改革的推進。

清朝的軍事變革為何落後?自我封閉、思想僵化是主因

戚家軍小隊

為了防止軍隊大量裝備火器而使滿族喪失固有的騎射優勢,影響政權的穩固,清朝統治者在失去外部威脅後,一反之前戰爭年代對火器的倚重,開始排斥新式火器的研製和裝備,對火器研製者的褒獎越來越少,嚴重挫傷了研製新式火器的積極性。為確保滿族對武裝力量的絕對控制,清朝一方面採取落後的八旗世兵軍制,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難以參軍,軍隊長期缺乏新鮮力量,日漸腐朽;相對先進的火器只裝備給駐京的滿族八旗精銳,大批分散各地的守備部隊只能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的階段,使用的兵器也只能是明末的老舊樣式。

5.總結

綜觀中國在火藥時代的軍事改革,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使用火藥和火器方面最初處於領先地位,但並沒有導致軍事革命在中國發生。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封建社會落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無法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參考文獻:

《世界軍事革命史》,(上卷),第157-162頁,

唐文基:《乾隆傳》,第315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憲明編:《嚴復學術文化隨筆》,第37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