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嬉笑怒骂皆有谱

红黄蓝白色无穷

疑是臂上有魔风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发展历史』

—— 源起唐代 ——

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历史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在当时四川也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5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成于满清,兴于民国,抗战之后,它却突然消亡。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明清发展——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传闻由此回,承家有清规』

唱 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行 当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服 饰

川剧戏装有很多种,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妆 容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川剧脸谱并不是死谱,而是活谱。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乐 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变 脸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它有拭、揉、抹、吹、画、戴、憋、扯这几种方法。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走脸”,是最初级的变脸技巧,而其中一处“机关”,就在帽子里,在变脸之前,会有一个将脸谱塞进帽子里的动作,就是“上脸”,从侧面看,脸谱其实藏在表演者的后脑勺的位置,在表演时,演员会绕台一圈,或用袍子或扇子挡住脸,在此时,需快速地把表层脸“扯下来”,如此,便完成一次变脸。脸谱、帽子、衣服上的机关,再加上演员千锤百炼练出来的娴熟手法,这就是变脸的奥秘所在。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最具川剧特色的是《白蛇传•金山寺》一场紫金铙钵的扯线变脸。

生动而清晰地展现出钵童寻找白蛇时的张狂,发现白蛇时的激动,罩住白蛇时的喜悦,白蛇逃走后的恼怒等情绪变化过程,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艺术流派』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

包括川东以及重庆一带,由于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导致其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创时朴而巧,新裁尺一诏』

川剧生于民间,她像极了一位七窍玲珑的女子,舞台上,她必会着装考究,姿态优雅,咿咿呀呀地唱着西南官话朝你走来,而这样一位进退有度的女子,此刻,正遭受着“被人遗忘”的苦楚。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我国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减少,地方院团生存发展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剧种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川剧,到目前为止,地方院团已从126个减至44个,有的只是挂牌院团而已。全省县级剧团的数量几乎为零,能坚持常年演出川剧的市级剧团恐怕叫得出名的只有“四川省川剧院”,现状令人堪忧。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老成都文化——蜀韵川剧,戏如人生

为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首届“天府途礼”特色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项目创意设计大赛正在报名中。大赛将通过产品与创意、艺术、文化相结合,让一批具有文化传承性的产品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当下审美需求,能代表成都、代表天府文化的本地特色纪念品或旅游商品,提升消费者体验。

640万现金大奖,邀你共同打造“最成都”的创意设计!

大赛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1,000,000元

二等奖(4名):400,000元

三等奖(14名):200,000元

大赛参与方式

1、扫描二维码,进入赛事专题页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