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君幹了幾件傻事,其中一件導致滅國

韓恆惠王時期,韓趙魏三國尚且處於較為平衡的態勢,西部的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獨大,東方的國家都對秦國明防暗躲,而離秦國最近的韓國,則是秦國東出函谷關的第一站,所以韓恆惠王前面幾代君主,都很是睡不著覺。

韓恆惠王繼任初期,繼續推行申不害的變法制度,國內經濟貿易發達,韓國本來位置重要,各類貿易大商人,都曾在此有過駐足。可憐的是,韓恆惠王幹了幾件傻事情,搞得韓國數年之間就遭滅國。

韓國國君幹了幾件傻事,其中一件導致滅國

秦昭襄王攻韓

第一件事:割讓土地,引發長平之戰

韓恆惠王在位幾十年,秦國君主換了好幾位。按理說他要發展壯大,還是有機會的。可惜的是,他沒有認清形勢,剛剛繼位的時候,就派兵去征伐東方的燕國。背後的秦國尚自虎視眈眈,卻要遠征威脅不大的燕國,消耗國力不說,還讓秦國有機可乘。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征伐韓國,奪取了好幾個郡縣,韓恆惠王似乎很喜歡幹那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就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一是想息事寧人請求秦國退兵,二是想把禍水外移。好歹當年韓趙魏三家也都是親戚,如此幹真是大快秦國歡心。

然而韓國的君臣彷彿還有點良心,上黨郡的臣子們不願投降秦國,直接率軍投靠了趙國,想請求當時尚且強大的趙國出兵救援韓國。趙國孝成王見飛來的鴨子,怎麼能不要呢,欣然接受了上黨郡。此時的趙國有廉頗等名將,實力上還算不錯。只可惜韓國如今已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廉頗駐守長平,把好關口,守住通道,本來也是可以與秦軍對抗的,倒黴的是天當滅趙韓,秦趙對峙數年後,趙國派出趙括,一是想解秦軍圍困,二是想主動出擊。結果,耗損國力數年的趙軍,於此大敗,數十萬兵將被秦國戰神白起斬滅,強大的趙國走向衰弱,韓恆惠王的如意算盤破滅。

韓國國君幹了幾件傻事,其中一件導致滅國

第二件事:給自己起諡號

諡號通行於歷代朝堂,主要針對帝王或是有功勳的朝臣,一般是人死以後朝廷封賜的名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某個人的一生做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春秋戰國各個諸侯國都很流行,甚至到秦朝以後兩千多年的歷朝歷代,基本上諡號制度都被沿用下來。

只不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韓恆惠王在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起了諡號,而且與其他諸侯國君都不同,諡號往往以文成武德等為標準,就是起一個字的諡,比如秦襄王、齊桓公、衛莊公如此等等,韓恆惠王卻給自己起了“恆惠”二字,實在是不明白他的心思,或許不是我們不懂,是我們的層次不夠的緣故,反正這個韓恆惠王就很奇葩的在活著的時候給自己起了這個諡號。

第三件事:沒用好韓非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對於推行法制有著完整體系,而且韓非也是個愛國者,屢次給韓恆惠王提建議,都未被採納,灰心喪氣之際,秦王嬴政卻甚為賞識他的才華,便將韓非請到秦國任職。韓非的法家思想後來被秦王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而韓恆惠王卻自得其樂,眼睜睜的把如此天縱奇才丟給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韓非在秦國混的還算不錯,理論功底紮實,但玩陰謀詭計恐怕是玩不過李斯的。雖然歷史上多說李斯害死了韓非,不過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秦王嬴政東出函谷,必須要剿滅韓國,而韓非主張先滅趙國,他的目的必然是為了保全韓國。韓國國君幹了幾件傻事,其中一件導致滅國

第四件事:修鄭國渠

除了禍水北移,亂起諡號,不會用人外,韓恆惠王還幹過一件更短視的事情,那便是派出水利工程師鄭國,前往秦國做奸細,誘導秦王嬴政耗費國力修築水渠,讓涇水東注洛水,使得關中平原成為沃野。

韓恆惠王的計謀,本來還算是不錯,要搞如此覆蓋300 餘里的水渠,不用大量的勞力是不行的。韓恆惠王是想讓秦王嬴政把國力耗費在這件事情上,又為自己爭取了時間,可惜的是,他看到的只是短暫,秦國的資源已經是數代之積,如果僅僅因為修築一條水渠就落後了,那便也不是秦國,萬里長城都修好了,還差這300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韓恆惠王的算賬功夫太差,身邊沒個會算數的好臣子,他的數學有可能真是他體育老師教的。

小小伎倆豈能瞞天過海,鄭國畢竟只是個水利工程師,不是專業做間諜的,很快就被秦王發現。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嬴政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這話直說到嬴政的心裡,況且秦國也不缺這點兒人,要是讓關中平原成為沃野,滅韓的戰爭將會更為順暢,嬴政也便讓鄭國繼續修築。

鄭國渠修建好以後,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餘頃。秦國關中平原頓時成為糧倉,糧食產量超過其他諸國數倍。自此而後,秦國愈強,韓國愈弱,不久韓國即被秦國滅掉,這是韓恆惠王幹出的最傻缺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