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道歉:做人格局大,到底有多重要?

5月5日下午北大的校慶大會上,北大校長林建華將“鴻鵠之志”讀成了“鴻hao”,事情一經發生,便迅速成為輿論熱點,林建華本人也成為很多網友們聲討、批評的對象。

當天下午,林建華也第一時間就在北大校內BBS北大未名上做出了回應,公開發表了一份道歉信,大方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讀完這封信,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北大校長的真誠。

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校長,敢於這樣像公眾直面自己的錯誤,實屬難能可貴了。

但關於這件事本身以及由這件事所引發的網友的聲討,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北大校長道歉:做人格局大,到底有多重要?

1.

當初,雷軍在發佈會上說英語的時候,因為發音不標準,最後被網友們形容為“雷氏英語”,甚至還誕生了不少表情包。

網友們對雷軍英語差這一時期抱著一種無比寬容的心態,調侃一番也就罷了。

可人家雷軍也是武漢大學的高材生誒!

但對於林建華這次的出錯,網友們似乎就變得苛刻了許多。

這其中,我想很大一個原因是由於“北大”。

在我們的認知裡,北大代表著我國最高的學術水平,意味著頂尖、意味著完美。很多人將北大神化,有著一種盲目的迷信和崇拜心理。

在他們看來,作為北大校長,怎麼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可事實就是,人無完人,誰能永遠都不犯錯呢?

林建華能在犯錯之後,坦然面對,承認自己的不足和有限,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般人了。

總好過那些出了事情只知道遮遮掩掩推卸責任或者不懂裝懂誤人子弟的“專家型文盲”或者那些連基本的師德都不具備的所謂“老師”。

在這一點上,林建華表現出了北大人的擔當。

北大校長道歉:做人格局大,到底有多重要?

2.

網絡時代,身為公眾人物,或許你的一點點小事就會被輿論不斷擴大擴大,甚至產生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有個名詞叫做:廣場效應。

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處在網絡廣場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產生的互相感染的情景。“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誤。”

就是沒有人願意思考,也沒有人在乎真相,人們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是不負責任地表達。

這次事件,也出現了一些聲音,認為林的道歉是要讓“文革”背鍋不真誠的,還有對林建華進行人身攻擊的。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在現實中我們身邊有個人在正式場合唸錯了一個字,然後他道歉了,相信很多人可能一笑而過也就過去了,沒人會追究什麼。

但在互聯網上,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你犯了一個錯,然後便形成了輿論,輿論有在不斷堆疊你的錯誤。

說白了,很多人,只是隨便想找個靶子來罵一罵,發洩發洩。

想要改變這樣的現狀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只是希望我的讀者們可以稍微理智一些。

理智的人越多,網絡空間也會越清淨。

北大校長道歉:做人格局大,到底有多重要?

3.

最後,我想聊一聊格局問題。

一個人的發展往往受侷限,其實“侷限”就是格局太小,為其所限。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對於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佈局。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大格局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林建華能夠坦蕩地公開認錯,這便是一種格局。

渡邊淳一說:世間所有的勝敗爭鬥,最痛苦的並不是失敗之際,而是承認失敗之時。

在年初的金掃帚獎頒獎典禮上,王寶強因為《大鬧天竺》被評為“最令人失望導演”。

這其實是一個丟臉的獎項,但王寶強坦然地出席了:

“我知道金掃帚不是一個特別光彩的獎項,但是它可以鞭策我進步。我必須要親自來接受大家的批評,因為我熱愛電影,尊重電影,尊重觀眾。”

要知道,金掃帚獎辦了很多年了,真正敢於上臺的,王寶強是第一個。

而反觀有些人,比如畢志飛面對著自己史詩級的爛片《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失敗,拒絕承認,甚至還理直氣壯!

拉明星大佬站臺,睜眼說瞎話,甚至還要起訴豆瓣,活在自己的天方夜譚中。

箇中格局,當真是高下立見。

認錯並悔改需要勇氣,更需要一個謙卑的心,這便是一個人的格局。

也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