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一座城市,最容易打动人心就是城里的美食片。也许你没到过四川,但一定吃过川菜,70%的川菜其实并不是麻辣,但麻辣肯定是人们对川菜的第一印象。“辣”是舶来品,而“麻”味取自花椒,被誉为川菜的魂。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汉源识椒

川人知道,最好的花椒莫过于汉源贡椒,当然茂县汶川的大红袍也是精品。花椒产品鱼目混杂,多少有点真假难辨。因此多次前往产区,进而对产地有一些了解。

从成都前往汉源,300公里的高速大概4个小时。使出雅安车辆行驶在高山白云间,穿过泥巴山隧道下高速就到了汉源九襄,久负盛名的牛市坡贡椒的就产自于这里。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九十年代兴修水渠后,这里大力发展经济果木,强烈的日照和巨大的海拔度,让九襄镇也就变成了水果之乡。当地特产黄牛肉,许多前往攀枝花的车辆中午都在这里吃饱上路,高速路口有很多餐馆售卖,镇上的牛肉更加亲民,我们也不例外。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现在种植大樱桃(车厘子)的收入远高于花椒的收入,合适的海拔区大多全改种大樱桃了。原产物种花椒的只得迁往高海拔地区,限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山里统一规格了一大片保护基地。要想看到大片油灿灿的花椒,必须驱车前往山里。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采椒的季节,新鲜的花椒会因为采摘时油包的爆裂,散发出浓郁的椒油,飘散在空气中,当你老远闻着花椒香的时候,预示着椒园就要到了。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花椒的采摘目前还只能靠手工,年轻人外出打工,因此采椒的季节邻居们都会互相帮忙。以前花椒树很高,不修枝,还要搭着梯子采摘,现在修枝成一人多高轻松多了。虽然培育出不带刺的花椒树,但传统花椒依旧占多数,红花椒不比青花椒,不能一串串摘,几乎是一颗颗的从长满尖刺的树藤上拽下来,但还不能用力过猛,否则油包破坏太多,就没了味道。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没摘过花椒,便想上前试试,站在望着那红灿灿的花椒树下,刚伸手就被旁边的尖刺扎的立马缩了回来,只得穿上外套衣服从旁边小树摘起。摘了一会儿,手臂不知道被扎了多少次,在看着篮子里我们的劳动成果,感言摘花椒真不容易。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花椒成熟是在7月,顶着炎炎烈日早已口渴,看见旁边刚好有几棵椒农的李子树,摘了些准备解渴。谁知道一口咬下谁知并不是酸甜的李味,而是一口纯正的花椒味,你能想象直接生吃鲜花椒的感觉吗?整个口腔就像打了麻药刚刚有了知觉,却又豪饮了一瓶花椒油,整个下午几乎说不出话来。花椒丰富的油包,侵染着每个摘椒人的手,即使洗了之后,两天都不能用手直接拿东西食用。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干花椒的制作

晒花椒并不复杂,采摘好的花椒放在院坝里,在老天爷的帮助下,一日的暴晒就可以成色。现在为了提高效率,批量制作大多用机器进行烘干,颜色更好,也更加稳定高效。晒好的花椒是个半成品,含有较多的杂质,需要二次加工才能得到成品。包括去掉大部分干枝和树叶,还有小籽(花椒中的黑色小籽,是花椒正真的种子)。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要加工成成品,需要人与几个大小不一的竹篮通力合作。筛选的竹篮,需要有一排排密集而细小的小孔。双手合力的揉搓摩擦,让椒子从花椒中脱落,在竹篮上筛过,哪些细小的黑色椒子就这样从缝隙间漏下,如此不断重复,才尽可能去掉更多的杂质。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如此重复,还不是成品,还要去掉一些较轻的杂质。这时风车派上了用场,帮助把杂质和椒子进行脱离,几次下来,品质变更加上乘。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搜索汉源贡椒,网络上会冒出一大堆标题含有大红袍花椒的店铺。汉源的花椒一般指大红袍(茂汶更多)和正路花椒,但是贡椒的称谓仅仅指的是“正路”花椒。此花椒中间有一小籽,因此百姓称它为:娃娃椒、子母椒,也就是所谓的贡椒。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记忆中老乡说过大概4斤鲜花椒晒1斤干花椒,可见干花椒得来不易。市场上有许多贡椒,售价却便宜的惊人。椒农说要想降低成本并不难,与其他产区的花椒混装,或者与将提炼过椒油的花椒混装(勾兑增香)就可以了。当然我并未亲眼看过,也是是听说而已。

传说建黎乡牛市坡花椒,是汉源花椒里面品质最好和进贡历史最悠久的花椒。因为太出名,这里的花椒基本是被定制。我自己没吃过的牛市坡花椒,但在和椒农闲谈间,她们说其实附近的产区花椒都很好,不用刻意追求。

花椒油的制作

新鲜花椒还可以做成花椒油。凉拌菜时放几滴花椒油,老远就能闻着花椒的香味,入口后久久不能散去,把整道菜显得立体,丰足,人们对花椒油的喜爱不无道理。

现摘的鲜花椒必须当天制作,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油脂,早上采了花椒,午饭前精细挑选后,就要洗净后晾干备用。等到吃过午饭,就要开始制作花椒油。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洗净的花椒还需要压碎,尽量让每一个油包的油脂得到释放,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整棵花椒。碾压的石器,已经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人,上面甚至已经被手指头按出了手印,你会惊讶制作花椒油的历史在这里如此的悠久。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花椒油的香度和麻度,取决于花椒和油的比例,农家人实在,不会过于纠结成本问题,花椒和油的比例能达到7:10,口感远远浓郁于市场的产品。提炼的媒介主要是当地的菜籽油和色拉油,菜籽油香,色拉油无味,各有不同各取所需。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一口大铁锅,烧好一口锅油,导入晾干的花椒。“滋滋”几声,伴随着花椒的浓香白烟顷刻而起,来回翻炒让他们充分的融合。油温要适合,高了糊锅产生异味,低了不能充分的使用花椒的油脂。因此恰到好处的翻炒,也只有经常下厨房的人才有这样的经验。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炒好后关火后等油温慢慢降低,在捞出花椒,静置之后去掉悬浮便几乎就成了成品。一斤完全可以满足家庭一年的食用,因此每次制作,农家人总要给远方的亲戚送点。

我差点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树下,成了花椒鬼

后记

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家乡的菜,就要放家乡的调料。即使背起行囊行走在远方,依然可以做出家乡的味道。记忆中远方妻子厨房忙碌的身影、儿子酣睡的鼻啼声、母亲院坝里端簸箕的背影,便一一浮现在脑海。一道菜、一种味、在中国人的厨房里传播到世界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