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曲軸箱通風系統缺陷解析|楓橋實驗室

本田曲軸箱通風系統缺陷解析|楓橋實驗室

之前有飛度車友諮詢,說飛度安裝油氣分離器後,雖然積碳問題大為好轉,但節氣門汙染的問題還是沒有根除,而且奇怪的是節氣門的正面都是油乎乎的。這個現象其實帶出了本田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曲軸箱通風系統的設計缺陷,不可否認本田的發動機技術是很厲害的,但發動機技術並非細化到發動機所有部件,本田擅長的的是動力,很顯然曲軸箱通風的效率問題卻被長期忽視,以至於最終遭遇滑鐵盧,1.5T機油門爆發。

本田曲軸箱通風系統缺陷解析|楓橋實驗室

網上媒體一邊倒的在說汽油溼壁作用導致機油增加,這種觀點看似專業其實不動腦子也不調查研究,所以大部分的文章是抄襲觀點無疑,畢竟真正研究發動機的並不多,蹭熱度就只有抄。而日本人對於技術方面自視甚高,多年來一直處在技術輸出端,頑固地堅持自己沒有缺陷。其實工業設計有缺陷是正常的,誰也不能做到完美無缺。

汽油溼壁現象肯定是存在的,也不排除本田1.5T更加嚴重一點點,但氣缸內可不是一直在噴油不燃燒的,溼壁現象只在點火初期存在,動點腦筋的話想想,噴油嘴噴出那麼一點點汽油,滲入曲軸箱的還只是少數,要多久才能達到一升那麼多?一升汽油和三升多機油混合會發生什麼?機油會不會被溶解失效?這樣的液體還能繼續用不會拉缸?如果是汽油大量進入曲軸箱的話,應該十個車十個拉缸才對。事實上本田沉默不語,因為他們知道液位增高以後的液體構成,做個成份分析就明白了。本田真正的問題是曲軸箱通風效率太低,大量水蒸氣無法及時排出產生了積累。

本田曲軸箱通風系統缺陷解析|楓橋實驗室

說了那麼多,就是回到一個問題,曲軸箱通風缺陷在哪裡?為什麼本田其他車型這個現象就不太嚴重,是不是就沒問題。答案是否定的,本田目前曲軸箱通風的分離設計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日系最常用的氣門室蓋迷宮分離,這種結構成熟可靠確實問題不多,一種是曲軸箱側壁外掛直接分離,問題比較嚴重的是後者,此處溫度高且面積侷促,使得油氣分離變成兩難,想要通風量大,分離效率就低,會燒機油,想要效率高就只有限制通風量。於是本田採用的是發動機上迄今為止我見到最小的通風口徑,單向閥內徑僅僅5毫米,通風管8毫米。

這麼小的通風口徑,不足以迅速排出曲軸箱廢氣和水蒸氣,這就又回到了開篇的問題上。

曲軸箱通風一個系統兩根管路,中低轉速下PCV單向閥是主要油氣通道,另一根通氣管是氣門室接到節氣門前的進氣波紋管上,兩根管之間因為節氣門前後的真空負壓差,PCV閥一直出氣,而這根通氣管管中低轉速時是起補充氣壓平衡的作用,中高轉速開始竄氣量增大麴軸箱內部轉為正壓,兩根管都是往外出氣。基於這個設計結構,PCV閥是單向氣流,通氣管是雙向氣流,嚴格來說PCV單向閥進行分離後並不能完全杜絕通氣管的油氣,只是正常情況下積碳比較輕微不造成影響,很顯然本田1.5系列不是正常的了。

插句題外話,還有朋友說我把PCV廢氣管直接拔了直通大氣,這不就通暢了嘛。要知道曲軸箱通風也是個完整的循環系統,中低速時曲軸箱油氣濃度很大,依靠真空負壓主動抽吸,如果拔掉PCV管,這個工作過程就沒有了,油氣濃度會在曲軸箱以及氣門室積累,當曲軸箱內達到正壓時,會從相對阻力較小的進氣管通風管排出,那也就直接到了節氣門前端,同樣還是進入進氣道,汙染的路線和麵積反而更大。

本田曲軸箱通風系統缺陷解析|楓橋實驗室

返回曲軸箱通風設計的話題。本田為了追求動力,發動機調校均比較激進,曲軸箱竄氣也就相對比較多,竄氣量大了,曲軸箱內部壓力也就大,這樣在別的發動機上曲軸箱通風髙低轉速氣流的平衡規律,在本田發動機上就有可能打破,因為曲軸箱內壓大了,在中低轉速時候,通氣管本來應該是往曲軸箱補充空氣,現在也被迫外噴,這就會導致油氣流失,因為中低轉速下曲軸箱油氣濃度是比較高的,在這個工況下不受控,自然節氣門前端也會受到機油油氣影響。再加上可變正時氣門的動態變化,進氣會有比較多的反噴,缸內高熱廢氣反噴,是很容易造成機油碳化成為積碳的。

說到底根源是本田並未真正重視曲軸箱通風的合理設計,此次CRV1.5T的問題根源也是這個,曲軸箱廢氣水蒸氣因為通道受限,無法順暢排出,最後導致了機油增多,涉及到發動機設計根源,根本無法通過召回,通過更換改良局部零件來解決。pcv單向閥還可以擴孔攻絲加大單向閥,而進氣歧管總成是一體注塑的,必須修改模具才能解決,最後本田不得已放棄整個車型。

這個問題原理上是可以通過更換更大口徑的PCV單向閥以及兩根加粗的通風管路解決的,同樣道理,這樣做了以後,通風管低速跑油的問題也解決了。但這工廠做的話要修改模具,發動機重新加工,個人改良的話同樣需要一般車主不具備的加工能力。如果這個改良不做的話,目前要控制整個積碳形成,那就是兩根管路都做油氣分離是唯一的可行辦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