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到五龍洞,威風鑼鼓隊員比朝拜人早一些

五鹿山是呂梁山脈的一座山峰,位於山西省蒲縣城北25公里處,海拔1946.3米,是全縣最高點,佇立峰頂可遙望蒲縣、隰縣、洪洞、汾西4縣。在2006年4月5日,五鹿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珍稀並列入國家保護的山鹿、野豬、褐馬雞等動物,是一處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朝拜者來也匆匆,回也匆匆

而五鹿山腹地有一處傳奇景觀————五龍洞,距離克城鎮張公莊村、閣老掌村數公里,距紅道鄉辛莊村很近,每年在農曆的五月十八這一天,該洞周邊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自發到此祈福。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兩班鑼鼓在比拼

“這是五龍聖母廟,不是五龍廟”一位古稀老人介紹,聽先祖講,此廟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在大山深處能有如此宏大規模的廟宇實罕見。粗略觀看石碑銘刻,有清雍正、乾隆、嘉慶、民國都有修繕記載。石碑記載修繕時商號捐銀為主,當地村民為輔,說明古代人信奉五龍聖母,崇拜五龍聖母。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密林聖地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森林防火嚴防死守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森林防火嚴防死守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森林防火嚴防死守

“五龍聖母很靈驗,天旱祈雨,年豐祈福”紅道鄉反底一村民說。每年到農曆五月十三還未降雨,村民們便自發組織求雨,首先要在龍王廟祭祀龍王,所有人頭戴柳條編制的柳圈,並有鑼、鼓、鑔伴奏,鼓點為:“大龍王,下大雨;小龍王,下小雨。”叩頭禱告龍王降雨,時間為晌午兩點左右,把龍王塑像請出來放在日頭下,稱“曬龍王”,讓龍王感受天旱酷熱。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朝拜的人多了,威風鑼鼓也喧天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朝拜的人多了,威風鑼鼓也喧天

除此之外,反底村還要派代表到距離反底村20裡地的五龍洞去祈雨,代表首先首先到蠍虎廟祭祀祈雨,然後再跋涉三里路到五龍洞祭祀聖母娘娘,向其求雨。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有來的,有回的。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有來的,有回的。

“民俗文化,特別是民間的,是自發的,是自古形成的,不是那一個人能阻攔的。但是,森林防火的壓力就大了”一位森林防火人員說,香火要有轉人看管,每個防火人員鐵鍬不離手,幾個人就在香火爐附近觀察。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賣香的商家與香客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瞧:這位香客

當天到五龍洞的威風鑼鼓有克城鎮張公莊村的,有紅道鄉的。紅道鄉的村民還請青年蒲劇團到深谷中露天“坍塌”的舞臺唱了“斷橋”“白蛇”兩個摺子戲助興。到五龍洞須下陡坡,看完戲,敬香,也就此一條通道,人們相互謙讓上下秩序井然。而露天的舞臺,即是村民進出景區的通道,也是舞臺,還是賣香人的場地。想聽一段戲文,喧天的鑼鼓,震耳欲聾的炮聲與演員的唱腔交織在一起,雖然聽不清,許多喜好蒲劇的村民還是站在舞臺一邊欣賞。整個現場突顯一個“亂”字,但卻不堵。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林間小路有序排隊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林間小路有序排隊

據資料記載:五龍洞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四合院式,正殿為石灰溶洞,內有五龍聖母等塑像5尊。西側有一洞,深不可測,民間傳言可通陝西,為歷代祈雨之地。傳說龍王專司雨職,掌管興雲降雨,每逢風雨失調之年,民眾都要到此燒香祈願,以求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演員與樂手登場化妝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演員與樂手登場化妝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演員與樂手登場化妝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演員與樂手登場化妝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演員與樂手登場化妝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鑼鼓戲曲唱對臺,山谷好熱鬧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鑼鼓戲曲唱對臺,山谷好熱鬧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人來人往,五龍洞古時的香火……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露天的的舞臺是通道,也是蒲劇演員亮相的地方,賣香的商家也……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戲曲演員班師回……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爬山的老、中、少

山西臨汾:五鹿山深處人如穿梭鼓樂喧天

為民間民俗,山高坡陡也要來

相傳,民間一陳姓女子與陝西黑水河龍王再續前世姻緣坐化于山間巖洞,人們將巖洞改稱五龍洞,並在旁邊修建廟宇,塑造神像,每年五月十八(聖母誕辰)或逢天旱,四鄉群眾紛紛來此唱戲祈雨,懇求五龍聖母施水救災,相沿成俗。民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祈雨方式,康熙年間知縣朱元袷“草服扇履”、“徒步往禱於洞”,“露坐競日,期必得清而後歸”,這屬於典型的步禱、露禱。雍正二年《創建戲亭碑記》中記載了中邑人善士於國梁、呂增癸二人的“絕食祈雨法”,“於五月初一日進洞不食”。《五龍洞募修建醮碑》中生員郭鹿、香老郭凝琳二人“率眾齊沐折柳焚香”的祈雨方式。獻戲酬神是聖母廟的又一大傳統活動,一般演戲之日,數十個戲班輪流演出,鑼鼓表演競相獻藝。戲班除為聖母獻戲外,還為村廟中所祀之神獻戲,可謂一舉兩得。“謝雨”之祭,更是有過之無不及,除獻戲外,各村以整豬、整羊作為供品來祭祀聖母。這一天,聖母廟戲臺不僅是各戲班展示自己的舞臺,更是他們競技比賽的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