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德國爲何放棄英國而進攻蘇聯?

CR136773386

首先,德國登陸不了英國。英國做了一百多年的海洋霸主,德國海軍不是幾年時間就可以追趕上的,比如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就是在英國開建的。所以德國轟炸英國是為了逼迫英國投降。

其次,德國耗不過英國。英國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廣大的殖民地,兵員和物資源源不斷,雖然開始的時候德國潛艇很厲害,但後來美國護航德國潛艇損失慘重。而德國已經沒有殖民地了,所以如果不能速戰速決的讓英國投降,耗下去會把德國耗死。

第三,德國打蘇聯是為了資源。糧食、石油、鋼鐵、煤,德國都缺少,德國盟友中能出產石油的也就是羅馬尼亞。但蘇聯就厲害了,烏克蘭黑土地,有歐洲糧倉美譽,煤鐵石油天然氣讓德國眼饞。也正是因為有這麼豐富的資源,蘇聯才有資本反攻德國。

第四,蘇聯當時很衰弱。蘇聯剛剛經過的大肅反,一大批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官被撤職或殺害,所以德國才選擇偷襲,事實上德國最開始的偷襲是很成功的,無奈蘇聯太大、氣候太冷、蘇聯人太勇猛,還有就是蘇聯基礎設施差,沒有公路、沒有鐵路,德國的機械化部隊施展不開。


上丞工作室

1941年夏天,幾百萬軍隊調轉槍口,放棄孤懸海外的英國,轉而全面東進蘇聯。希特勒派出了自己的親信赫斯前往英國求和,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德國進攻蘇聯以後,雖然曾經高歌猛進,但是蘇聯龐大的人力資源和遼闊的國土最終拖垮了德國。

1945年5月,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一、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固若金湯,德國很難攻克

1939年9月,150萬德國軍隊進攻波蘭,英法等國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向德國宣戰。在戰爭初期,英法兩國希望德國和蘇聯死磕,因此對波蘭的滅亡視而不見。但是德國沒有想他嗎設想的那樣向東進攻,而是掉頭進攻荷蘭和比利時。到了這個時候,英法兩國才開始真正迎戰。但是它們中了德軍的詭計,40多萬軍隊被圍困在比利時。而德軍卻開始長驅直入,法國的形勢岌岌可危。1940年,比利時和荷蘭被德軍佔領,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僅僅支撐了不到40天的時間。整個西歐地區只剩下了孤懸海外的英國還在頑強抵抗,此時的美國保持中立政策,形勢對於英國來說不容樂觀。



美國的國家戰略是決不允許一家獨大,拉著老三打老二。美國不希望德國獨霸歐洲,因此它必須援助英國來牽制德國。美國總統羅斯福表示:“我們不參加戰爭,但是我們必須做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美國向英國運送了大量的戰爭物資,這讓英國首相丘吉爾底氣十足。丘吉爾在視察軍隊是說:“我們將在城市戰鬥,將在山村戰鬥,我們決不投降。”英國是一個島國,德國向進攻英國就必須先渡過英吉利海峽。當時英國擁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德國軍隊想登陸英國十分困難。因此德國希望先佔領蘇聯,獲得蘇聯豐富的資源,然後再掉頭進攻英國。這樣德國有了充足的資源,足以打下英國。即便是美國參戰,德國也有足夠的底氣與之抗衡。



二、蘇聯正在進行大清洗運動,沒有任何戰爭準備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總領土佔到了世界的六分之一。但是此時的蘇聯正在進行瘋狂的大清洗運動,斯大林玩命一樣的屠殺自己的軍官們。當時蘇聯軍隊中的中高級將領幾乎一掃而空,少將以上軍官的更換率達到了83%。很多有能力的將軍被處決,蘇聯軍隊的戰鬥力持續下降。1939年冬天,蘇聯開始進攻北歐小國芬蘭。75萬蘇軍竟然奈何不了只有3萬軍隊的芬蘭,最終蘇軍陣亡超過27萬。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之低讓全世界笑掉了大牙,希特勒認為蘇聯不堪一擊。此時德國駐蘇聯的武官也傳回了自己的情報,雖然蘇聯軍隊人數眾多,但是裝備落後。除了這些以外,蘇聯沒有任何的戰爭準備也是很大的原因。

早在1939年,蘇聯就派出了110萬軍隊配合德軍進攻波蘭。蘇軍和德軍在波蘭中部會師,德國打出了標語:“向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聯紅軍致敬。”在波蘭境內,德軍和蘇軍的關係親如兄弟,在很多國家的眼裡,蘇聯和德國已經同流合汙。

由於德國本身的資源不足,因此德國向蘇聯大量的進口戰爭物資,主要是石油和糧食。德軍在西歐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完全是在蘇聯的物資援助下完成的。1941年6月22日,德軍開始進攻蘇聯。但是在6月21日晚上,蘇聯還向德國出口了15000噸小麥。在德國進攻之前,斯大林已經幾次收到了情報。但是斯大林認為這是英國在挑撥自己和德國的關係。

三、氣候和遼闊的國土救了蘇聯

6月22日,550萬德軍在7000多門大炮、4000多輛坦克的掩護下全面進攻蘇聯。蘇聯對戰爭毫無準備,1500架蘇軍戰機還未起飛就被擊毀。蘇聯在喪失了制空權的情況下一敗再敗,在半個月內,德國俘虜了超過200萬蘇軍。蘇聯的重要城市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都在德國的進攻之下,斯大林沮喪的說:“我們失去了列寧締造的一切。”德國向蘇聯大規模推進,在1941年冬天抵達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此時蘇聯的氣溫降到了零下30多度,德軍不適應這樣的環境作戰。德軍的武器沒有考慮過這樣的環境,很多都無法使用。在蘇聯軍隊抵抗下,德軍被迫向後撤退。


蘇聯境內的道路基礎非常差,德軍的後勤補給速度越來越慢。隨著戰線的拉長,德軍的補給線經常遭到蘇軍的襲擊,德軍的後勤成為限制德軍作戰最大的問題。除此以外還有兵員的問題,蘇聯人口眾多,蘇軍的裝備不如德軍。

蘇軍完全是依靠人數往上堆,而德國的人口有限,又需要幾線同時作戰。德國在戰爭中逐漸後勁不足,在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德國面對的情況更加糟糕。面對兩線的同時進攻,雖然德軍還在英勇作戰。但是對德國來說敗局已定,這一點希特勒無力迴天。


CR136773386

德國打蘇聯是因為偷襲戰術對英國失效,海軍幾乎被英國全殲,空軍去空襲倫敦,被英國皇家空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對英國完全失去制空和制海權;再看北非戰場,被認為最有優勢的陸軍,蒙哥馬利也幹掉了隆美爾,德國完全被封鎖在歐洲大陸內,資源潰泛,而英國憑藉海外殖民地優勢,資源卻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內,如果德國不去幹蘇聯,也會直接被英國困死。事實上二戰中德國的真實實力被嚴重誇大,德國位於歐洲中北部,處於被包圍的狀態,整體實力受制於資源的限制。德國也深知自己的缺點,所以發明了閃電戰(偷襲戰),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資源幹掉對手,德國整體實力強於法國沒錯,因為德國人多,但是並沒強大到可以一個月滅法國,德國知道硬碰法國幾乎沒什麼機會贏法國,因為法國還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於是逼開法國主力,直接偷襲巴黎成功,法國總統為了保命投降,法國主力軍被迫流亡英國。同蘇聯交戰也一樣,不尊守先前簽訂的協議,趁著蘇聯沒防備,突襲蘇聯,但蘇聯準備好,真正硬碰硬打時,德國就是節節敗退,面對資源豐富的蘇軍鋼鐵洪流只堅持了一年多,就被幹到了德國柏林。所以,從頭到尾,你們仔細梳理一下,當初聯合蘇聯打波蘭,甚至一度被波蘭軍打得找不著北的德軍到底有多強?希特勒蜜們總是臆想德軍有多強大,以為是隻有美國蘇聯能幹倒德國,其實二戰沒有美國蘇聯幫忙,英國一國單幹德國,一樣打可以打垮德國,當然,前提是蘇聯不亡。


Markjobs

第一,民族主義。希特勒這個人是極其講究民族主義的,因為德國英國祖先同屬日耳曼民族,所以希特勒在心底裡是不仇恨英國人的,甚至還有好感。這點在二戰開始前不難看出,希特勒在多次公開演講中,都表達過對英國的好感。他最樂意看到的是英國主動的向他屈服,不到不得已時他不願意去用武力佔領英國。

第二,英國戰略。英國畢竟不同歐洲大陸,有大海為屏障。德國坦克再厲害也不能游過去,只能用船運輸,但是德國在二戰初期的海軍實力不如英國。海戰正面一直不佔優勢,後來這不才弄了很多潛艇搞騷擾戰術了。此外,德國空軍最初的時候找到了英國的命門,瘋狂的轟炸英國雷達中樞系統,如果德國再這麼搞下去,英國空軍就真的完了。丘吉爾使了個陰招,找了個藉口轟炸了柏林,激怒了希特勒,讓他不顧一切的改為轟炸倫敦,從而讓英國空軍得意喘息,可以說丘吉爾這一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用一個倫敦,換來了皇家空軍的生存,最後艱難的贏得了制空權。海、空均不佔優勢,自然德國也就沒法進攻英國本土了。

第三,資源。德國工業發達,但是資源不足,畢竟國土面積在那擺著。德國的石油主要都是在羅馬尼亞油田進口,另外還有煤炭、棉花、糧食等很多也都是進口。而蘇聯當時在入侵波蘭後,對羅馬尼亞也蠢蠢欲動,如果讓蘇聯先動手,德國就失去了石油,坦克還怎麼跑。另外蘇聯國內尤其是烏克蘭地區物產豐富,戰爭主要是拼消耗,佔領這些地區十分重要。

第四,蘇聯內部混亂。入侵波蘭前,蘇聯才經歷了大清洗運動,部隊超多四分之三的高級將領都被除掉了。軍隊指揮系統一片混亂,加上部隊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很多坦克、大炮連彈藥都不夠用。德國的情報機構也一直在調查蘇聯各地的部署情況,希特勒認為蘇聯在當時內部混亂,不堪一擊,巴巴羅薩計劃的進攻時間,也僅僅是2個月。


沐愛

首先,德國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進攻英國!!!

德國的閃擊戰,幾乎蕩平整個歐洲。先是飛機、火炮地毯式轟炸,然後是坦克協同步兵穿插平推,所向披靡,無人能擋。但是,英國卻是久久不能拿下。原因有三:

1英吉利海峽

由於英吉利海峽的存在,德國的坦克、火炮等,無法進入英國本土展開作戰,所以德國只能以空中轟炸的方式進行進攻,英國本土雖然受到空前的打擊,但是英國皇家海軍卻保存的完好,德軍的地面部隊進入英國本土作戰,所以德國進攻英國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2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

德國在閃電戰固然厲害,但是到了海上,卻沒有絕對的制海權,期間也有英國商船遭到德國潛艇攻擊,但還是被盟軍想辦法逐一破解,皇家海軍的歷史沉澱不是白給的。這裡不得不說的兩點,德國為了對付英國,先後實驗了兩款裝備,U2液體燃料炸彈,這就是後來導彈的模型,射程和載帶量都大大提高了,還有一個發明是在潛艇上發射火箭,這個是潛射導彈的雛形,但是最後失敗了

3丘吉爾的上臺和不屈的意志

丘吉爾的上臺,猶如給英國人民打了一針強心劑,他帶領英國人民不屈不撓,堅決抵抗,牽制了一部分德國部隊,對整個戰局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其次德國和蘇聯早晚必有一戰

在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聯手侵吞波蘭之前,兩國便籤訂了《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表面上這是一個互不侵犯的條約,藉由分割波蘭等國家來劃分德蘇兩國的邊界,在條約中波羅的海三國乃至芬蘭被劃分為蘇聯的“影響範圍”,這個條約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彼此抱持敵意,而且兩國的意識形態也完全相反。由於這項條約,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展開了大量的外交關係和貿易,蘇聯提供石油和原料給德國,而德國則提供高科技給蘇聯。儘管這項條約的簽訂,兩國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抱持強烈猜疑心,雙方都認識到,戰爭只是時間的早晚的問題。

第三帝國在希特勒的統籌下,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巴巴羅薩計劃(二戰間德國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計劃)

為了準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萬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屬了近600萬部隊。

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準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闢新的戰場。儘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

相反斯大林在蘇聯國內發起了大清洗運動,絕大部分將帥未能倖免,再有,斯大林嚴重誤判了戰爭的時間,邊境僅僅駐守了200萬的蘇聯士兵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意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藉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佔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成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寒冷的氣候再次救了蘇聯人民,由於佔線過長,實際的作戰時間表又遠遠長於制定的作戰計劃,導致德軍供給不足,很多士兵不是被蘇軍消滅,而是被凍死的。

真愛生命、熱愛和平


酷儀器


為什麼二戰時期的德國會最終選擇放棄英國而掉過頭來進攻蘇聯?這本身其實就涉及到了有關競爭戰略其中要求的戰略戰爭選擇課題。因為縱觀德國,之所以敢在1939年9月1日發動具有歷史重大意義的侵波戰爭。

就是由於德國繼續要求的、擴大在波蘭的德國利益問題上,已經無法能夠與以英、法、美為首的西方國家聯盟勢力達成任何可能讓步的妥協政治協議。並且雙方都是已經被彼此的政治要求逼到了最後的底線攤牌區間。

而做為德國更是受到了來自強勢政治進取,所帶給國內一浪更比一浪高昂的民族普遍自豪感激情。顯然,德國的政治也就到了必須要求繼續來捍衛住,這種強勢進取產生的國家民族尊嚴性。再加上德國與波蘭之間存在著的矛盾,本身就已經超越了雙方的領土糾紛範疇。

而且同時都關係著雙方十分敏感的國家民族尊嚴問題,誠然已經實質性的觸碰到了與波蘭的這個問題,那麼為此德國的政治也就更加不能違背,這種來自國內群起高昂的民族自豪感要求。然而以英、法、美為主導要求的,一戰後國際政治新秩序體系。

由於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上,已經對德國做出了重大的地緣政治利益讓步,相應的也就在波蘭的問題上不可能再對德國作出哪怕是一絲的讓步政治舉措。因為這極有可能將導致以英、法、美為主導要求的國際政治新秩序體系在權威性方面徹底尊嚴掃地。因此德國在與西方國家聯盟勢力就波蘭的問題上,雙方對話的政治價值只能是互為失效。同時根據”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帶給德國的慣性要求,毫無疑問德國自然就會要求通過另外一支手,戰爭手段來繼續保證滿足這種來自國內高昂的民族自豪感政治浪潮。

所以戰爭的選擇、也就不可避免要被德國提上前端重要的實施話題當中來給予現實考慮。不過,在這個重大的關係德國命運的對波戰爭問題處理態度上,卻清晰的反映出德國雖然新建立了以整體意識為要求的戰略層面做為國家最高領導階層,替代了傳統有著不可規避自私缺陷的政治層面,但卻還是介於在“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個延續要求的認知高度區間。

說明德國以戰略層面領導國家這種先進性,仍然處於在初級不穩定階段,無疑繼續受到政治習慣影響必然佔據主因。這就要致使德國的戰略意識自然要求對應在“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將政治對話直接交予戰爭手段來要求完成。但忽略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段話當中,其實還隱藏了有關政治是在為什麼而存在!要知道什麼叫做“三點才能成一線”的現實定距規則。

然而即便是站在這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認知界面,德國要想打算髮動波蘭戰爭,同樣也都必須要求德國首先具備前題條件。因為德國無法保證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為此不會不與德國全面爆發戰爭。那麼德國要想波蘭戰爭能夠成立,前題條件就只能需要德國確保能與蘇聯達成共同針對波蘭要求的軍事聯合條約。

憑此條約德國才可能達到屈使整個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在歐洲大陸上面對德國不得不要求完全處於被動防守姿態。這是因為西方就此只能選擇避免因自身反應再而造成德國與蘇聯最終發展完成軍事聯盟關係。這將無疑對於西方來說就是一場惡夢,正由於西方存在著這一最大戰略顧慮,這才是德國可以通過戰爭手段來要求繼續滿足政治。不過西方存在著的這個最大戰略顧慮並不是什麼秘密,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當德國與蘇聯簽署了兩國【德蘇軍事互不侵犯條約】不久,德國就將這種西方最大的戰略顧慮直接兌現,因而德國才會毫無顧忌的發動了對波蘭的全面侵略戰爭。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蘇聯採取的軍事行動跟進佔領了整個波蘭北部地區。

德國針對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實施的這一最大戰略顧慮,同時也就達到了最大有效實施釋放階段。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在與蘇聯共同消滅了波蘭以後,西方只能要求採取靜坐固化戰爭姿態。而隨著德國有效戰爭效率來反身大規模揮師西進,當然就能很輕鬆的順勢橫掃整個西歐諸國,包括快速戰敗法國,迫使英國必須退出歐洲大陸。

其實就都是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這一最大戰略顧慮在其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必然作用。可是德國實施的這個看似最為成功的歐洲大陸戰略勝利,卻並不屬於真正意義要求上的戰略戰爭,只不過就是戰爭戰略罷了。也就是說根本不具有任何戰略戰爭要求的最基本決定戰爭特質。

因為雖然德國在西歐諸國通過戰爭戰略取得了征服要求的輝煌勝利,但是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取得的這種巨大輝煌勝利卻不能左右和影響西方為此是否繼續要求戰爭的腳步,也就是德國在歐洲實施的這種戰爭戰略不具有任何決定戰爭性意義。因此對於戰略要求而言這種戰爭戰略價值其實就是一文不值!

不能決定戰爭性意義,也就是代表了德國無法控制本身戰爭,不能控制本身戰爭相反德國就要遭到戰爭本身控制。又由於德國是憑據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這種害怕德蘇兩國最終發展完成軍事聯盟關係,所帶來的最大戰略顧慮做為成功戰爭實施歐洲大陸戰略要求的核心前題條件。

那麼戰爭本身必然就要驅使德國為了確保這些戰爭戰略成功取得要求的可靠性,反身再來要求最基本的決定戰爭特質。不能從英國身上獲得最基本要求的決定戰爭特質,德國就會自然與另一關聯直接國家—蘇聯,來要求必須明確彼此之間的戰略關係屬性而獲取這種可靠性,那麼德蘇雙方就只剩下不是同友對敵(西方)、就要非友即敵。


東都有湘

無論在外交和政治上使了多少招,德國仍未能如希望的那樣,和英國簽訂和平協議。不但如此,丘吉爾上臺後,打壓了英國內部的親納粹勢力,主戰派情緒高漲。惱羞成怒的希特勒,親自主持策劃了登陸入侵英國的計劃,這便是“海獅行動”。

行動以“不列顛空戰”為先導,摧毀英國的空中力量,獲得制空權,再通過密集的轟炸,打垮英國的工業和經濟,打擊英國人的士氣,最後登陸入侵。

但是,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認為,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將軍,都不同意登陸計劃。他們認為,對英作戰,德軍既無制空權,亦無制海權。剛剛結束的挪威登陸戰,德國海軍損失了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4艘U型潛艇。要在短期內再發動另一次登陸戰,德國海軍有所不支。

但是,希特勒堅持認為登陸十分必要且不難實施。參謀部提交的登陸方案是,從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港口出發,空中和海上運輸10萬名士兵,同時在英格蘭東部的沃什灣登陸。希特勒再次主持召開了最高統帥部會議,批准了“海獅行動”方案,宣佈入侵英國的行動進入倒計時。

“海獅行動”細節如下:德國將組織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第一波登陸11個步兵團、山地師、空降師和特種部隊,第二波登陸8個坦克團和摩托化步兵師,第三波也是最後一波登陸部隊是6個步兵師。

希特勒最後確定的登陸時間是9月20日。當然,希特勒也明確指出,在登陸行動之前,德國空軍必須打垮英國空軍。此時是7月,那場二戰最重要的空戰,即不列顛之戰,已於一週前打響。希特勒認為,兩個月的時間,已足夠讓戰無不勝的德國空軍獲勝。

9月初,一支德國部隊出現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原來,這支部隊是來拍電影的。他們用了整整兩天時間,在燃燒的煙火中,模擬拍攝了入侵登陸英格蘭的場景。因為希特勒認為,應該讓全體德國人民清楚地看到,德意志軍人是如何英勇地拿下不列顛領土的。

但是到了9月中旬,德國空軍不但沒有獲得制空權,反而損失慘重,海軍裝備嚴重不足。英國皇家空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尤其是投入全天候使用的最新雷達技術,成了德國空軍的剋星。

9月17日,希特勒明令,推遲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這一推遲,就成了無限期。


世界真的很大

實力相差不是很懸殊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是簡單的實力說話。二戰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現象,德國和日本的綜合國力算不得第一梯隊,但是他們卻幾乎鯨吞了整個世界。我想德國放棄英國而進攻蘇聯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德國二戰期間的綜合國力其實是不如蘇聯的。美國一戰以後強勢崛起,此時已經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第一經濟大國,而且鋼鐵,煤炭,石油等指標遠遠將世界第二的蘇聯拋開。德國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崛起的歐洲大國,工業產值超過了英法老牌工業強國之和。但是他依然不及蘇聯龐大的工業實力。所以以上因素決定了蘇聯會是德國在歐洲的最大威脅,蘇聯問題拖的越久,後患越是無窮。所以英國方面稍有困難,德國就急不可耐要解決蘇聯。這一點一個字概括就是——怕。

其二,德國軍力強悍主要得益於戰略思想的恐怖。其實德國海陸空三軍沒有一直堪稱世界第一。陸軍弱於號稱歐陸第一強國的法國,海軍力量在世界第二英國面前甚是單薄,空軍也難以碾壓英國。但是德國卻能夠橫行歐洲大陸,40余天就解決法國,得益於德國完備的戰爭準備和強大的戰略思想。這一思想百戰百勝的精髓在於運用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快速迂迴包抄。而支持這一戰略的正是德國的陸軍,空軍作為協同。但是英國孤懸海外,強大的陸軍無用武之地,海軍又難以突破壓制,所以英國問題必會持久戰,這完全不符合德國戰略需要,故而威脅不大的英國沒必要急於解決。這一點就是一個字——急。

其三,蘇聯素來在西歐不受待見,特別是紅色政權的當政,更是讓他們更加警惕。希特勒本人因素也不可忽略,他自小仇恨猶太人和俄國人,出於民族情節先對蘇聯動手也是自然。如果掌控了蘇聯也就順帶得到了高加索地區豐富的資源,何樂而不為呢!這一點一個字的話就是——恨。

由此,德國在英國遇挫急轉蘇聯是理所應當,威脅不大又糾葛不多英國的威脅要遠遠小於蘇聯。


白雲山

其實德軍在一九四零年破了馬奇諾防線,並先後佔領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暨基本上吞併了整個歐洲大陸之後,下一個目標即是當時的紅色大帝國蘇聯:這在《我的奮鬥》中可以找到相關論述:‘’必須把骯髒的斯拉夫人(俄羅斯民族)及什麼主義從地球上抹去‘’。所以,希特勒在基本佔領了歐洲大陸之後,蘇聯即成為下一個碩大肥美的獵取目標。而至於歐洲大陸之外被英吉利海峽所阻隔的英倫三島暨大不列顛英國,希特勒則採取了狼群(潛艇)圍困封鎖,外加大規模空中打擊的所謂海獅作戰行動:妄圖以此來迫使英國投降德國。從而就可以將入侵蘇聯的幾百萬兵力秘密集結(部署)在波蘭和蘇聯的邊境一帶,以及對一些重型武器裝備(如大口徑遠程火炮等)的調度和運送,還有大批量飛機和運輸車輛以及坦克裝甲車的燃油運輸準備等。而就蘇聯而言,早在一九三八年蘇德雙方簽訂了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老謀深算的斯大林並不因為即將獲得的波蘭東部領土作為防止德國入侵的軍事緩衝地而放鬆對希特勒的警惕。所以在一九四一年初德軍基本佔領了歐洲大陸之後,斯大林曾要求潛伏在德國的蘇聯間諜秘密偵查瞭解德國是否正在進行入侵蘇聯的相關戰爭後勤準備:包括食品加工廠大批量的食品補充準備和軍需被服生產的補充準備,以及德國各農場是否剝取了大批量牛皮作為補充軍靴製作的原材料等。而殊不知希特勒居然一廂情願的認定蘇德戰爭勢必速戰速決:即在一九四一年冬季到來之前德軍勢必拿下莫斯科,也就是德軍在蘇聯十月革命節慶典之前即可像經過凱旋門進入巴黎協和廣場一樣,威風凜凜的進入莫斯科紅場。所以,希特勒並未對實施巴巴羅薩作戰行動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後勤準備,而只是讓佔領歐洲後勢如破竹、銳氣旺盛的德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休整:這無疑是希特勒攻打莫斯科的颱風作戰行動慘敗的原因。所以,蘇聯間諜自然一無所獲。所以,這也正是在德軍在即將發起巴巴羅薩作戰行動前夕,斯大林還處於一無所知狀態的原因,同時也是蘇聯西方面軍兵潰如山倒,從而導致大批蘇軍被俘的原因。





Mrttlzz99

德國並不是放棄英國而去進攻蘇聯,這從如下幾點可以看出,這個時候是必須進攻蘇聯的。

第一,德軍並沒有宣傳中的那麼足夠強大。也就是如今普遍的分析德國的軍事實力到底在二戰時期強大與否,事實上可以看出德國雖然足夠強大,但也沒有強大到讓對手喪失還手的能力,例如進攻蘇聯的的五百萬人中,有很多就是投降的或者征服的國家的軍隊。

第二,德國其實並沒有實力解決英國。德國在全力迫使法國投降後,回過頭來對付英國,但首要解決的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初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國人向德國人展示了強大的海上動員和運輸能力,事實上也僅僅在一週時間內才運輸了三十萬丟盔棄甲的人員,而資重和重型武器都沒有帶。而對於實力遠不及英國的德國海軍組織登錄將足夠的軍隊和裝備輸送到英國海岸,並持續維持給養,即使在英國海軍不存在的情況下也要比這個時間更長,無疑每次登錄的軍隊根本對英國的守軍不造成任何威脅,不過是添油加醋的戰術而已,何況英國的海軍還牢牢地控制者英吉利海峽。

第三,在德國開始進攻英國本土的時候,唯一能給英國造成威脅的就是德國的空軍,德國的當時的梅賽德斯造的戰鬥機,絕對是英國空軍的噩夢,但德國空軍的優勢卻被攻勢作戰消耗了,即使德國的飛機離英國最近的法國西海岸起飛,那也要消耗一定的航程和燃料,在護航和格鬥中就會喪失一定的優勢。

奪不下制空權,那麼更不用談制海權,更談不上制服英國,反而讓英國報復的轟炸機德國本土和工業區,和海空軍對歐洲大陸的封鎖,戰前儲備的物資不是被炸壞了,就是消耗完了。急需需要補充能源。

第四,德國陸軍精銳在征服法國後,迅速的向諾曼底地區集結,然而長期的被推遲的登錄計劃讓這些精銳戰鬥力開始下降,正如歷史上任何一支精銳墮落的邏輯一樣,就是無仗可打進入安樂窩。

第五,英國海軍雖然還具有制海權,但能力卻大大降低,其不具備登錄作戰的能力,國力的消耗也讓英國疲憊不堪,所以英國當時雖然沒有頭像,但也已經到了燈枯油盡的階段。

第六,蘇聯在積極的備戰,大量的軍隊和技術裝備向邊境集結,一方面威懾剛剛併入的波蘭地區,另一方面具備威脅德國東部安全的能力。並且蘇聯的高加索地區有能讓德國戰爭機器繼續轉動的石油。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進攻蘇聯已經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