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提到川派,很多人都會想到只會賣萌的大熊貓,讓人冒汗的川菜,百吃不厭的火鍋,......除此之外,巴蜀文化中的川派建築,也非常值得一看。在中國古建築領域,它曾一度屬於小眾“群體”,卻煥發出其獨特的魅力。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川派建築

川派建築,即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

自古川中多山,古時候雲貴川地區都統稱為入川,他們有著自己的巴楚文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致使他們因地制宜,創造出了充滿智慧的川派建築。

都說侗寨吊閣,是川派的魂。在川派建築中以川西吊腳樓、傣族竹樓、侗族鼓樓,最具鮮明特色和代表性,遍佈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川派建築的藝術性與實用性,獨樹一幟。

川西吊腳樓

川西吊腳樓,也叫“吊樓”,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它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乾欄式建築。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南方氣候潮溼、晝夜溫差大、地面蛇蟲等比較多,吊腳樓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腳樓優雅的“絲簷”和寬綽的“走欄”,看似隨意,卻十分考究,極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建築風格。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是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

傣族竹樓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樓室四周圍有竹籬,有的竹籬編成各種花紋並塗上桐油。頂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蓋而成。以粗竹或木頭為柱椿,分上下兩層。

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專用於飼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雜物。上層由豎柱支撐,與地面距離約5公尺左右。鋪設竹板,極富彈性。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併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餘為一大敞間。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樓也在演變進化。不少竹樓已不是全竹結構了。有的用木板作牆鋪地,有的用磚塊砌牆,有的屋頂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氈,青瓦或鐵皮鋪成。樓下不再飼養畜禽,只供堆放雜物。

侗寨鼓樓

侗族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侗族民間有“建寨先樓”之說。每個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

歷史上,鼓樓均懸有一面牛皮鼓,平時村寨裡如有重大事宜,村民便登樓擊鼓、召眾商議,如遇火災、盜賊,同樣也擊鼓呼救,一寨擊鼓、別寨響應,猶如烽火臺,足見古代川中人民在建築中的“安防”設計。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侗寨鼓樓,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型,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堝,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凳,供歇息使用。

樓的尖頂處築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簷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因此,侗家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飛閣垂簷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簷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侗寨風光可謂十足。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每一座城市都有專屬於它的歷史與古建,它們見證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滄桑變化。這些傳承下來的古建築,是如今的建築永遠無法超越的,一起走進它,傾聽古老文化的聲音吧。

古建中國-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