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停滯了20年,德國爲什麼還未趕超它?

未來阿東

德國在經濟發達程度上是的確超過乃至甩開日本了。

雖然日本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而德國為第四大,但是這是從經濟總量上來說的。但這個事情不能光看經濟總量,得比較人均GDP。

  • 1998年,德國人均GDP是2.7萬美元,日本人均GDP為3.1萬美元,日本比德國富裕。
  • 2017年,德國購買力平價計的人均GDP(PPP)是49,814美元,而日本購買力平價計的人均GDP(PPP)為42,860美元。所以,從人均來看,日本已經不如德國富裕。

目前德國的人均GDP比日本高約7000美元,兩者差距其實已經不小了。照目前趨勢發展,日本不改變態勢的話,兩者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


當然,從經濟總量上來看,日本名義GDP為4.84萬億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PPP)為5.42萬億美元;德國名義GDP為3.42萬億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為4.13萬億美元。

日本比德國大約多出一個西班牙的經濟總量

然而,德國人口8267萬,日本人口1.27億,日本人口也比德國人口剛好多出大約一個西班牙的人口。

此外,日本經濟停滯20年的說法也不完全準確,嚴格來說是增長緩慢,但並沒有失去增長。日本從1998年開始經濟增長失速,平均下來年均增長率還不到1%。而德國在這期間的年均增長率雖然比日本高,但平均也沒有超過2%。因此顯然不足以令其在20年內以多不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優勢,便多出一整個西班牙的經濟總量。因此德國的經濟總量沒有超過日本是很正常的。


建章看世界

2017年,日本GDP為4.88萬億美元,德國是3.65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的74.8%。


近3年,日本經濟因為出口好調,保持了緩慢復甦,不但就業率達到了歷史新高,稅收收入也達到了58萬億日元(2017年),是27年來新的高點,此外企業收入,個人收入也持續好轉。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6年1月初開始,日元兌美元就進入了升值區間。


以上為日元兌美元圖。【日線】這個單詞正上方對的點就是2016年1月初的價值,之後日元猛漲。而看看下圖歐元兌美元。同樣的2016年1月,歐元持續低迷。這在將GDP進行美元結算時,日本的GDP明顯更具優勢。



另外,兩國的稟賦也存在差異。


日本的人口為1億2000萬。德國為8267萬。


日本的領土面積(陸地面積為)37.7873萬平方公里,如果算上海洋麵積,將近600萬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大國。而德國為35.7022萬平方公里,兩國陸地面積差不多,但德國的海洋麵積比日本要小很多。


另外,日本的優勢產業現在主要是向汽車產業集中(其它產業諸如傳統的鋼鐵,造船,機床等因為中國及其它競爭對手的力量消長,日企優勢已經不多)。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第一名豐田汽車2499億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車1279億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車1059億美元,其對應的淨利潤第一名是豐田汽車171億美元,第二名尼桑45億美元,第三名本田39億美元。日本汽車三巨頭的營收規模,及利潤,不但是日本全產業的前三名,也是日企利潤的前三名。有智庫換算,日本前9家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淨利潤幾乎佔到了日企2000榜單的49%。可見日本產業界存在一極集中的現象。強勢背後亦隱藏著風險。


德國汽車產業目前已經佔到了國民經濟的20%左右。實際上,從汽車產業設計、研發、生產方面,兩國實力雖然各有側重,但不分伯仲。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德國的汽車進口關稅是10%,而日本的汽車進口關稅為0,可見日本汽車產業略勝一籌。目前,兩國汽車產業在中國皆展開了攻勢,畢竟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


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東西德合併之後,一度進入了調整期。但德國人的實用主義、與政經上的中立,讓德國重新成為了歐洲的領頭羊,尤其是在英國退出之後,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的重要性更是提高了一個檔次。


日本目前在GDP上雖然略微佔了德國一點優勢,但由於其政治外交上唯美國馬首是瞻,缺少獨立性與轉圜空間,日本在世界上的政經影響力某種程度上已經落後於德國,應該看到這個全面性。



北京不冷東京熱

說白了,前面的坑挖的太深了,最高差距為2000年左右,為2.5倍

看這個問題,得看歷史,也得看數據說話,從圖上來看,德國與日本拉開差距是在1980年代開始;

那麼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東德和西德是1990年合併的,而那時候,東德是由蘇聯控制的,大家也都知道,1980年開始,蘇聯已經開始顯現出衰弱的苗頭:數據來自聯合國,1970年蘇聯人均gdp 1790美金,1975年 2700美金,1980年 3500美金,1985年3300美金,1989年2700美金。也就是說,經過了10年,蘇聯的人均GDP下降了30%左右;那麼同為蘇聯控制下的東德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這一點就非常明朗了,東德脫了後腿。在1976-1990年左右,日本的GDP增速一直處在德國的上方,處在中高速增長的範圍。

1990年後繼續擴大是因為什麼呢?東西德合併對德國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雙方之間還有一個磨合期,特別是意識形態的磨合,以及政治體制的磨合,各方利益的協調一致,也拖累了德國在合併初期的發展;而日本在這期間快速發展,沒有停過;

在1995年的最高峰時期,日本的GDP為同期德國的2.2倍左右;

在1995年後的全球經濟衰落中,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幸免。

但是在2000年之前,日本和德國的差距反而擴大了,日本是德國的2.5倍。從此開始了慢慢的追趕之路。

但是在2007-2012年之間,日本又發生了快速增長,而德國在這個階段卻陷入了停滯,雖然過後2012-2017年,日本經濟走勢下跌,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以股易金

假設這個問題成立,日本所謂的停滯二十年,得看停在什麼位置。

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是逃過了戰爭賠款,又經過朝鮮戰爭的戰略機遇,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在六十年代末,經濟已經超過英法位列世界第三,而德國還在苦苦賠款,恢復生產。

後期日本仰仗對中國的先期投資,又迎來一個飛速發展期,直接超越蘇聯,站到第二的位置,以美國一半的人口,擁有美國70%多的GDP,論人均還比美國高呢,雖然經過美國修理,經濟開始相對停滯,但由於起點高,佔有先機,也不是經過東西德統一政治動盪的德國能在短期內趕上的,何況德國人口比日本還少,雖然默克爾乃至前幾任領導都採取靠近中國發展的正確策略,畢竟基礎較低,基數較小,想迎頭趕上日本,還是比較困難。

不過,據說論人均GDP,德國是已經超越日本的,後勁還是有。


意從容語輕柔

日本經濟停滯20年?日本當初是被美國坑了一把,從此經濟增長變慢,日本經濟跟出口有關,日本對外出口的增長量直接影響了日本的經濟,日本資源匱乏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是日本的絆腳石,但是這並不都全是壞事,正是不能出口能源,日本才靠出口科技產品來維持國內經濟,當今世界除了能源產業日本沒涉及,剩下的產業幾乎都有日本的身影,日本的工業水平屬於發達國家行列,但是他也有短板,而且還很多!中國人一直因為民族感情而唱衰日本,其實拋開民族感情,當今的日本綜合素質超過了歐洲列強,國民素質也是逼近德美英法等國家,甚至部分方面已經超過了他們!日本經濟最近20年的增長受限於太多因素了,一時根本說不清,日本人很聰明,但是卻沒大智慧,日本人從西方國家學習到了技術,但卻沒學會中國的大智慧!今後隨著中國對外出口的增加,日本的出口會受到打擊,日本經濟與他的出口成正比!


控七情戒六慾

首先看看日本和德國兩國目前的經濟情況。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而德國經濟總量為3684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目前日本GDP仍然比德國高出11873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17年墨西哥一年的經濟總量。

在筆者看來,說日本停滯了二十年是值得商榷的。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陷入持續低迷,至今為止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但是日本經濟大多數年份都是正增長,只是速度很低,相比九十年代之前的高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二十多年來日本有些年份經濟確實負增長,比如1998~1999年、2001~2003年、2008~2009年等,但是其餘年份,日本經濟還是處於增長狀態。比如近些年來日本經濟增速如下圖,雖然有增長,但速度還是比較低。

德國在過去這二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確實要比日本好,那德國為什麼還沒趕超日本呢?

在筆者看來,首先是日本由於之前就打下的良好基礎,其經濟實力在九十年代就已經比德國強太多了。比如在1995年,當年日本經濟總量就高達54548億美元,約佔美國的71%,更是兩倍以上於德國,所以德國經濟總量想超過日本並不容易。

其次,德國和日本都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應該清楚,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一般不會很高,能達到3%以上增速的發達國家是很少見到的。雖然德國過去二十年來經濟增速要高於日本,但是由於日本之前就領先德國不少,所以德國仍然很難趕超日本。

最後,目前國際上的經濟排名一般都要換算成美元了排名,這樣就要受到匯率的影響。比如一個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升值,那麼它以美元計算的GDP就更高,反之,則會變得低。下圖是日本和德國近些年來以美元匯率換算的GDP情況,由此可見,雖然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近些年來經濟處於正增長,但是換算成美元的GDP之後,有些年份其以美元匯率換算的GDP甚至是減少的。由此看來,匯率也是影響兩國以美元計價的GDP的一個重要因素。



錦繡中源

先問問日本人為何徘徊二十年,這是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三倍,使日本外貿出口嚴重受挫,但日本的科技創新步伐並沒有半點減弱,因房價銳減,成為漫漫理性迴歸路,由於日本本國因貨幣巨幅升值,使日本企業被向遷移至世界各地,國內留下了總部與技術研發部門,其實日本遷出去的企業,並不因為貨幣升值受到多少影響,相反日本企業完成了華麗轉身,不斷向競爭力強的產業上流靠攏,而放棄了低端中下游產業,日本企業獲取利潤並沒減少,日本企業海外擴張反而加劇,但統計數據上沒有顯示出來罷了。

八十年初日本張揚的海外併購,在房地產泡沫經濟,與家電上,使日本資本本國擴張,遭受了歐美聯合貿易戰,日本是鉅額順差國,內需市場狹窄,全靠歐美市場份額養活自己,最終招惹了歐美眼紅,一場貿易戰下來,日本以妥協失敗告終。

但日本大半企業被迫遷往海外,日內主動刺破房地方泡沫,日本企業界因日元升值三倍,而無法忍受本國生產企業無利可圖,日本無礦產資源,海外購買,本土加工生,在運往世界各地,由於日元升值帶來出口受限,企業紛紛在海外投資註冊新公司,儘量避免在本土生產,由於日企不斷遷出,給統計上造成了衰退的假象。

什麼徘徊二十年這是假象,真正的統計,日本企業仍是增長率不亞於歐洲。經濟體量增長了幾倍。



隨雨飄渺

德國的經濟一直在發展。由於人口增長率近乎為零,有時候甚至是負的,人均產值是高於日本的。

另一方面,德國是歐盟的支柱,為歐盟做出了很多貢獻。這些都降低了德國的增長速度。

德國的很多工業技術是日本比不了的。世界頂尖的尖端工業技術國家還是德美日。而且德國帶動了周邊國家發展。這更是日本比不了的。日本只會出口產品,或者利用廉價勞動力。


天明遙遙山海關

曰本有無限的海疆,科技一流,沒有汙染環境,在什麼地方發展地方的優勢,幾乎是沒有人沒就業,分配合理,又是亞洲氣候的勝出,貧富幾乎平等,德國的科技,工業勝曰本一籌,氣候極冷,農民是貧困的,失業慘重,一門勝出怎和曰本比拼。


用戶75565015832李尊

沒有說到根本原因,一個國家要想擁有超大體量的生產總值,就必須有殖民地或者可以掌控的勢力範圍。徳日二戰之所以要發動戰爭就是要爭奪殖民地,重新劃分世界版圖!結果失敗了!資本發展的條件是。廉價勞動力,廉價生產原料,擁有巨大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傾銷地!沒有殖民地,沒有可掌控的勢力範圍,又不是貿易規則的制定者。就不可能持續的發展下去,就不可能擁有超大體量!日本,德國近年發展的慢,就是這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