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影响我们童年时代最大的作家是鲁迅。

教科书塑造了革命导师和硬骨头战士的鲁迅形象,伟大而遥远。

老师,还常常拿鲁迅的文章出题考我们。这,让我们对鲁迅的感情很复杂。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鲁迅熬夜写作,应该不是为了让老师们布置作业,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寻找“中心思想”。

鲁迅也要生活,也要挣钱,他用文章换稿费,养活了一大家子人。鲁迅也爱拿着稿费下馆子,作为吃货的鲁迅更加真实和可爱。

01下馆子达人鲁迅


1912到1926这15年,鲁迅北漂在北京。

《鲁迅日记》像账本一样,详细记录了鲁迅作为吃货的美食探索生活。被写入日记的馆子有65家,遍及东西南北,可谓吃遍北京城。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鲁迅本名“周豫才”,他和豫菜还真有一份厚重情缘。在北京期间,鲁迅爱去豫菜名店厚德福吃豫菜。

厚德福由河南杞县人陈莲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位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是专营豫菜的京城河南风味第一馆。鲁迅后来的论敌梁实秋的祖父梁芝山,是创业大股东。

“厚德福”这仨字,经常出现在《鲁迅日记》中。鲁迅最爱吃厚德福的四道拿手菜:糖醋软溜黄河鲤鱼、铁锅蛋、炸核桃腰和酸辣肚丝汤。

黄河鲤鱼是河南特产,糖醋软溜是豫菜特长技法,河南特色荟萃成河南第一名菜。鲁迅是浙江人,偏爱甜食,因此酷爱糖醋软溜鲤鱼。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铁锅蛋”,由陈莲堂在瓷碗烤蛋的基础上创新改良而成,一问世即风靡京城。鸡蛋烹法很多,铁锅蛋是最有个性的做法,没有之一。梁实秋夸这道菜,夸了一辈子。

这道菜三大个性鲜明:1,必须用特制的后壁铁锅烤制。鸡蛋液入热铁锅,慢慢搅动凝结。2,上烤下烘,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火钩将烤红的铁锅盖罩在铁锅上,将蛋液烤得糨皮发亮,色泽金黄。3,必佐以姜米醋汁方得其妙。烤蛋上桌后,热气腾腾中泼上姜醋汁,趁热享用妙不可言。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炸核桃腰”,是道功夫菜。选新鲜猪腰子,以刀剖开,撕外皮去腰臊,光面朝上立刀解十字花纹,改刀成一寸见方块。料汁码味,鸡蛋糊内挂糊,入九成热油锅炸至卷缩成核桃形状捞出。稍停,入锅复炸捞出装盘,外带椒盐。

经过鬼斧神工的刀工处理和油炸之后,猪腰形成可爱的肉核桃形状,脆嫩利口,咸鲜味美,是佐酒良将,下饭神器。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酸辣肚丝汤”,河南第一汤羹。用猪肚切丝,加冬笋丝、姜丝和胡椒粉、醋烹制而成,讲究酸而不酷,辣而不烈,咸而不涩,三味相透,恰到好处,符合河南四季分明、中庸和谐的地域文化性格。

“酸辣肚丝汤”醒酒解腻,暖脾健胃,是下豫菜馆子必点之汤羹。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上海定居,住在公共租界北区。直到1936年逝世,鲁迅在上海生活了10年。

到上海不久,鲁迅就和豫菜打上了火,他发现了一个吃豫菜的好地方——梁园致美楼。致美楼由河南开封人岳秀坤联合长垣名厨郭玉林、李四志于1920年创办,位于上海广西路上。该店以地道的中州特色,很快成为上海滩豫菜名牌。

《鲁迅日记》显示,1934年到1935年的一年中,鲁迅先后五次在致美楼大宴宾客。最重要的一次饭局,是1934年12月9日晚做东宴请刚刚到上海落脚、举目无亲的萧军、萧红。当晚,赴宴作陪的还有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众多左翼文坛大佬。

02美食快递收货人鲁迅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扒猴头”是致美楼镇店名菜,但是价格很贵,鲁迅很少有机会吃。它是选用野生猴头蘑,以豫菜擅长之扒制技法烹制而成,质嫩味鲜,营养丰富,带有浓郁的山珍风味。

河南豫西伏牛山区,是猴头的著名产地。鲁迅好友曹靖华,是鲁迅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友人之一。《鲁迅日记》显示,从1925年5月8日到1936年10月17日鲁迅逝世前夕,曹靖华的名字在鲁迅的笔下出现了290多次。

《粉红色的回忆》说,把你写进日记里,是因为喜欢你。多甜蜜多甜蜜,不能忘记你。

曹靖华是河南卢氏人,他的家乡盛产猴头,曹先生经常寄送猴头给鲁迅。鲁迅第一次吃猴头,就是曹靖华寄赠的。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1936年8月25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得靖华寄赠猴头菌四枚,羊肚菌一盒,灵宝枣二升。”收到猴头后,鲁迅立刻高兴地复信给曹靖华说,“猴头闻所未闻,诚为珍品,拟俟有客时食之。”可见,这是鲁迅第一次见到食材模样的猴头菌。

吃过猴头,鲁迅又专门给曹靖华去信,大谈品鉴体会,“猴头已吃过一次,味道确很好,但与一般蘑菇类颇不同。”认为“如经植物学家及农学家研究,(猴头)也许有法培养。”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鲁迅还酷爱吃河南灵宝大枣。曹靖华知道后,多次给他寄送灵宝枣。《鲁迅日记》频频出现这样的记述,“得靖华信并红枣一包”“下午得红枣一囊,靖华寄赠”“午后得靖华灵宝枣二升。”

在另一封回信中,鲁迅大赞,“红枣早取来,煮粥,做糕,已经吃得不少了,还分给舍弟。南边也有红枣卖,不知从哪里运来的,但肉很薄,没有兄寄给我的好。”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曹靖华给鲁迅寄得最多的,还有小米。鲁迅先生的胃不太好,小米粥养胃,非常适合家居煮粥养生。细心体贴的曹靖华,经常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寄赠或托人带赠家乡特产小米。

1934年2月7日《鲁迅日记》,“晚亚丹(曹靖华化名)来并赠果脯、小米。”1936年1月4日,“得陈蜕信并靖华所赠小米一囊”;2月13日,“下午陈蜕持来小米已囊,靖华所赠。”

得到曹靖华的馈赠,鲁迅也常投桃报李,以礼物回赠。1934年2月14日《鲁迅日记》,“晨亚丹返燕(指北京),赠以火腿一只,玩具五种。”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烟瘾很大的鲁迅,常熬夜写作,喉咙干痛咳嗽,吃过柿霜糖对他喉痛大大缓解,使他十分开心,从此爱上了这一口。在《马上日记》中,鲁迅浓墨重彩,狠狠为霜糖点了一赞。

“午后,织芳从河南来,谈了几句,匆匆忙忙就走了。放下两个包,说这是“方糖”(估计是鲁迅将“霜糖”误听为“方糖”),送你吃的,怕不见得好……”

“打开包来看,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但我不明白织芳为什么叫它“方糖”?”

“景宋(即鲁迅夫人许广平)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那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来过滤过的。可惜到她说明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的收起,预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挡不住柿霜糖诱惑,馋得连嘴角生疮也顾不上了,赶紧的“趁新鲜吃一点”,这就是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可爱的吃货鲁迅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