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

李自成在决策之初,就没想过八旗军这股力量。崇祯十五年底,李自成率军南下,进入襄阳、荆州一带,并把襄阳改名为“襄京”。


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

在杀死罗汝才、度过农民军分裂的危机之后,李自成的力量已经无可匹敌。所以他开始大力整编部队,并梳理政权结构,委派地方官员,形成了自己的政权架构。此时的李自成,已经有了打天下的雄心,关于下一步的进军方向,他需要有所规划。于是他在襄阳召集部下,共同商讨战略规划。
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

首先是确定战略目标,就是尽快推翻明朝政权,确立大顺政权在全国的领导地位。

关于进军的方向,当时主要有三种观点:

军师牛金星认为,应该从河南出发,渡过黄河,向河北进军,直奔北京。
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

礼政府侍郎杨永裕提出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进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南京,从源头上切断北京的经济命脉,如此一来,北京政权不攻自破。

第三种观点由兵政府的从事顾君恩提出来,就是挥师向陕西进军,进入潼关,在关中建立政权,向西、向北拓展疆土,建立稳固的基地。以此为基础,进可攻,退可守,然后向山西进军,再夺北京。

认真权衡之后,李自成选择了顾君恩的方案,向陕西进军!
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谋士们提出的各种选项当中,思考的目标都是北京的崇祯政权,根本没有考虑山海关外的清政权,没有考虑八旗军的因素。在如此重要的战略决策上,竟然完全忽略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要素,难怪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败得那么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八旗军一直在遥远的辽东、辽西与明军作战,作战的对象是明军的边军。中间有几次,清军突破长城防线,袭扰中原,也主要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活动。李自成的军队没有遇到过八旗军,他的决策层当中,也没有人与八旗军交过手,打过交道,甚至没有见过这支奇怪的军队。


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所以在制订政策时,根本没有考虑八旗军,没有相应的预案。如果李自成在襄阳能够充分考虑山海关外的满人军队,他可能会采纳杨永裕的方案,向南京进军。

如此一来,不论对明政权还是对李自成,结局可能都更好一些。
李自成只知道推翻明朝政权,却忽略了满八旗,焉能不败​在进攻北京和占领北京之后,李自成考虑的主要还是山海关的吴三桂本身,可能也会想到关外的清军,但准备严重不足。而且这时候再想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