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取商業機密,這個讓中國損失7000億的華裔商人,昨天出獄了

在昨天(7月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一個消失了8年的名字突然再次被提及——胡士泰,一位澳大利亞籍的華裔商人。

2010年3月29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侵犯商業秘密罪,數罪併罰判處被告人胡士泰有期徒刑十年,並處沒收財產和罰金人民幣100萬元;

2010年5月17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公開宣判,駁回被告人的上訴,維持一審判決。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胡士泰在服刑期間遵守監規紀律,服從管理教育。中國司法機關依法為其裁定減刑。胡士泰已於7月4日刑滿釋放。

竊取商業機密,這個讓中國損失7000億的華裔商人,昨天出獄了

在當時,“胡士泰案”可謂震驚全球,震動了整個鋼鐵和礦產行業。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胡士泰在中國的鋼鐵行業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能量”有多強大?看一組數據:

自2003年以來,6年間中國鋼企僅因鐵礦石價格上漲就多支出約7000多億元,相當於同期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總和的2倍多。哪怕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中國再次接受粉礦價格上漲79.88%、塊礦上漲96.5%這一歷史最高漲幅。

這背後,固然存在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的問題;但在這個機制中,胡士泰“功不可沒”。

要回顧“胡士泰案”,就不得不從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說起。

1950年以前,全球鐵礦石交易方式以現貨交易為主;20世紀60年代,日本成為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主要購買方,雙方開始簽訂短期合同,並在60年代後期逐步發展為長期合同,鐵礦石量和價都鎖定10~20年。

到了1980年,鐵礦石年度長協定價機制開始形成。每年,全球主要礦山(鐵礦石供給側代表)與主要鋼廠代表(需求側代表)通過談判釐定全年的鐵礦供應價。這一過程也被稱為“鐵礦石談判”。定出來的價格即為業界指標,在其他貿易談判中被廣泛地參考、採用。

不過,直到2003年,中國才加入“鐵礦石談判”,當時,中國已經是最大的鋼鐵產國和消費國。可是,2003年~2009年,中國在每年一次的價格博弈中,幾乎是屢戰屢敗,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買家,卻沒有定價權。

當時的買賣雙方是誰呢?

賣方:

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必和必拓公司於2001年由兩家巨型礦業公司―――BHP與英國比利登公司合併而成,當時是全球最大的採礦業公司。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

當時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也是美洲大陸最大的採礦業公司。

力拓礦業公司(Rio Tinto)

1873年在西班牙成立。1954年,公司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業務。1962年至1997年,該公司兼併了數家全球有影響力的礦業公司,並在2000年成功收購了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公司,成為在勘探、開採和加工礦產資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

買方: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國內鋼鐵企業。

在談判的過程中,胡士泰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胡士泰出生於1963年,原籍中國天津,北京大學畢業,後去澳大利亞留學,畢業後進入澳大利亞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哈默斯利鐵礦工作,力拓收購哈默斯利鐵礦後,胡士泰成為力拓僱員。1997年加入澳大利亞國籍,

胡士泰在力拓公司工作了相當長時間,與國內各大鋼廠及礦石貿易商都比較熟悉。在案件被調查時,胡士泰是澳大利亞鐵礦石企業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力拓中國區哈默斯利鐵礦業務總經理。當時,他就是力拓方面“鐵礦石談判”的成員。

竊取商業機密,這個讓中國損失7000億的華裔商人,昨天出獄了

2010年8月5日,上海,力拓中國辦事處(圖片來源:東方IC)

正是這種一邊倒的談判定價機制,讓胡士泰看到了“商機”。

案件爆發在2009年。

2009年7月5日,力拓上海公司四名員工被拘留。被拘四人中,就包括胡士泰。同時,公安部門還帶走了他的電腦。

隨後,新華社報道稱,胡士泰等四人被拘的原因是在2009年以來的中外進出口鐵礦石談判期間,採取不正當手段拉攏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並藉此刺探竊取了中國國家機密。

當時有內部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透露,被有關部門帶走的力拓上海辦公室電腦中,藏著數十家與力拓簽有長協合同的鋼企資料。這些資料涉及企業詳細的採購計劃、原料庫存、生產安排等數據,甚至連有的大型鋼企每月的鋼鐵產量、銷售情況也非常明晰。

“(力拓)對中國鋼廠的情況瞭如指掌”,該知情人士表示。“礦山甚至比有些企業的老總更瞭解他們的公司。”有跟礦山交往密切的人士也說道。

當時,某鋼企的相關人士表示,“在我們公司,能知道原料庫存、生產安排、銷售情況等細節的人不超過10個。”礦山能夠掌握這些企業機密,可能早已買通相關企業的具體生產經營人士。

很多鋼鐵企業人士都說,胡士泰在中國鋼鐵行業“非常吃得開”,和鋼鐵行業的很多重量級人物都有良好的私交,其中,就包括當時的首鋼國際總經理助理、礦業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譚以新。在胡士泰被拘留之前幾天,譚以新也因涉嫌向胡士泰等人提供商業機密、國家工作人員賄賂罪,被檢察機關正式批捕。

本來就壟斷了全球礦產資源,現在又對中國鋼鐵企業的情況一清二楚,中國企業怎麼可能在談判桌上成功?

再說胡士泰的受賄罪。

法院經審理查明,胡士泰及中方僱員王勇、葛民強、劉才魁於2003年至2009年,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對華鐵礦石貿易中,多次索取或收受錢款,為他人謀取利益。

其中,胡士泰收受人民幣646萬餘元,王勇收受人民幣7514萬餘元,葛民強收受人民幣694萬餘元,劉才魁收受人民幣378萬餘元。

給他們行賄的,有20家國內鋼鐵企業。胡士泰四人收受賄賂、為他人謀利的方式很多。這裡舉一例:

國豐鋼鐵跟力拓簽訂每年100萬噸、為期5年的長協合同後,胡士泰向該公司索取好處費的計算標準為一船現貨30%的利潤。國豐鋼鐵為了爭取成為拿貨更優惠的長協公司,經多人和多家公司輾轉,將近80萬美元的好處費提現交給了胡士泰。

胡士泰四人中的劉才魁收受賄款的對象大多數是無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它們必須依託一些進入長協序列的鋼鐵公司的名義,才能從力拓處採購鐵礦石。相關企業在拿到礦石後,向劉支付一定的費用是很自然的事情。

為了拿到鐵礦石合同,而向胡士泰等人行賄,折射出當時中國鋼企被動的局面:

2004年前後,鐵礦石長協價格遠低於現貨價格,差價最高時超過100美元/噸。有進口鐵礦石資質、手握長協訂單的鋼鐵企業和貿易商,把鐵礦石轉賣到現貨市場,此舉的利潤甚至比做鋼鐵主業都高。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力拓很少直接與貿易商和小鋼企簽署長協。隨著金融危機到來,當長協價高於現貨價後,中國大型鋼企等長協客戶出現大面積違約,力拓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在鐵礦石談判中開始跟中小鋼企有所接觸,只要達到一定的量,就可以打一些折扣(把礦石)賣給中小鋼企。作為“鐵礦石談判”的突破口。

竊取商業機密,這個讓中國損失7000億的華裔商人,昨天出獄了

從2009年7月5日被拘留,到2018年7月4日服刑期滿,9年之後,胡士泰走出牢籠,他可能會發現,如今的鐵礦石市場已經“換了人間”。而改變,正是從他被判決之時發生的。

2010年,中國拒絕了三大礦山協定的年度基準價格,鐵礦石長協年度談判就此破裂,轉為採用季度以至最終月度以指數掛鉤的定價模式。現貨鐵礦石以指數為定價的基礎,這種定價方法產生的目的是反映現貨市場狀況及供求關係。

當時,另一家巨頭必和必拓也說,公司近一半客戶已開始採納與現貨市場掛鉤的定價體系。這表明,為設定鐵礦石年度價格的舊機制正在失去意義。

隨著現貨市場的發展及指數定價的興起,鐵礦石衍生品交易應運而生,2009年,新加坡交易所推出全球首個鐵礦石掉期合約。在境內市場,大商所於2013年推出鐵礦石期貨合約,該期貨合約以人民幣計價,實物交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