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在海南,漁民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海打魚何處去,問問潭門《更路簿》。”你可能會問:《更路簿》是什麼?為什麼去遠海需要用到它?又為什麼專指潭門?要解開這些迷團,就得從世代靠海而生的海南潭門人講起。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瓊海潭門鎮漁港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瓊海潭門鎮漁港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瓊海潭門鎮漁港

潭門鎮地處海南省瓊海市東部沿海,南鄰博鰲鎮,海岸線總長18公里。潭門漁民遠洋航行和遠海捕撈的歷史悠久,蘊藏著深厚的海洋文化。千年以來,潭門漁民不僅擁用高超的駕駛和潛水技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水文、潮流、地理、氣象等知識。

他們用升在桅杆頂上的風向標(被稱之為“風雞”)確定風力和風向;他們在夜晚把草木灰灑下海。這樣海中的微生物便會亮起,通過觀察微生物在海水中的運動,以判斷海水的流速流向以及漁船的航速;他們把爐灰捏成飯糰大小,拋入海中,若爐灰團只溶解一點點就開始下沉,說明水流正常,如果爐灰團很快溶解或被沖走,則說明水流不正常;他們通過看水色、下石錘和放釣鉤來判斷海水的深淺……

潭門漁民在開發南海、經營南海的過程中,總結的最傑出的航海理論成果,就是《更路薄》。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更路薄與羅盤

“更”在中國古代航海術語中,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古代漁民利用燃香計時,燃完一炷香的時間被稱為一“更”。

在冬季四五級東北風的情況下,在大海上航行一天,約燒完十炷香,這樣每天便被分為十“更”,每“更”相當於2.4小時。正常風力情況下,帆船航行一“更”的路程,也被稱為一“更”。按古代帆船的正常速度折算,一“更”海路約合十海里。

事實上,自古代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海南漁民一直使用“更”作為計程單位。

《更路薄》中的“更”就兼具上述時間和空間意義,“路”指的是帆船在大海中的航路,“薄”則是代代相傳的手抄本子。《更路薄》就是記錄漁船遠航西沙、南沙諸島礁以及東南亞一帶的航海指南,在沒有精確海圖和衛星定位導航的時代,這本潭門漁民世代相傳的小冊子,就是他們征服廣闊南海的法寶。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更路薄》中的《東海更路》篇

潭門老漁民蘇德柳抄錄的《更路薄》第一篇《立東海更路》開頭第一句就寫道:“自大潭過東海,用乾巽,駛到十二更時便半途。轉回乾巽巳亥,約有十五更。”

其中,“大潭”指潭門港的出海口,“東海”是瓊海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對西沙群島的稱謂,“乾巽”、“巳亥”是羅盤上的方位。這句話表達的,是從瓊海的潭門港出發,駛向西沙群島的航向和航程。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潭門老船長蘇德柳

蘇德柳是清末民初潭門村最有名的船長之一,他的《更路薄》是1921年抄錄自他父親的。蘇德柳抄錄的《更路薄》於1977年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蘇德柳抄錄的《更路薄》第二篇《立北海各線更路相對》的開頭句寫道:“自三塘往北海雙峙,用乾巽,至半洋潮回巳亥二十六更收。”

其中,“三塘”是瓊海漁民對西沙浪花礁的俗稱,“北海”是瓊海漁民在清末以前對南沙的稱謂,“雙峙”就是指南沙群島的雙子群礁中最大的南子島和北子島。這句話表達的,是漁船從西沙浪花礁開往南沙雙子群礁的航向和航程。

《更路薄》不僅能夠證明千百年來中國漁民駕駛帆船往返於西沙、南沙群島,還有力地證明中國漁民早在數百年前就駕駛漁船遠航東南亞一帶。蘇德柳抄錄的《更路薄》第四至第八部分,主要是記錄從海南航往東南亞沿海一帶主要港口和島嶼的航向和航程。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潭門老船長蘇承芬

如今,他在家安享晚年,已經有些年頭不捕魚了。在他家中牆上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張由省政府頒發給蘇承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證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海航道更路經》代表傳承人,蘇承芬如今算是“潭門一寶”。每逢鎮上舉辦出海儀式等大型活動,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船長總會受邀出現在活動現場,對漁民們普及航海知識。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蘇承芬保存的《立東海更路》

蘇承芬手中有一份寶貝,那是他珍藏的祖輩三代傳下來的《更路簿》。這份“傳家寶”,用幾層牛皮紙小心翼翼包裹著,裡面放著兩本《更路簿》和一本海流記錄冊。

其中一本《更路簿》是手抄本原件,16開大小的白紙鋼筆抄本,橫排書寫,每排字跡都與裝訂線對齊,發黃的紙張、已經脫線的筆記本、生鏽的訂書釘、因氣候潮溼而渲染開來的筆跡,都顯出這些手抄本已經上了年頭。蘇承芬說,為了方便使用,他用圓珠筆抄寫了另外一本《更路簿》,航行路線與原件稍有變化。

老船長們手中的《更路簿》沒有統一的名字,沒有完整的裝幀,只是他們祖祖輩輩傳抄的隨身攜帶、可以指路航行手抄手繪的小冊子。

蘇承芬老人說,《更路簿》以前每家都有,航海路線也有同有異。但是現在,掌握《更路簿》的潭門老船長正陸續離世,與時間賽跑的迫切感令人油然而生。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瓊海潭門鎮漁港

隨著衛星導航系統、航海地圖和天氣預報系統整體裝備了漁船,《更路簿》這一古老航海經與現代漁民漸行漸遠。加上老漁民們相繼離世,傳統航海經越來越難尋了。但是《更路簿》在潭門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

今年62歲的何世軒是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文教村人。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靠海謀生的漁民家庭。1973年,17歲的何世軒開始嘗試隨同父親出遠海到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魚。1979年,何世軒當了船長,主要帶領漁船在西沙、東沙航海作業。1985年開始到南沙捕魚作業。

何世軒說:“我清楚地記得,當年我的祖父和父親在出海之前都要拿出《更路簿》和《海圖》,根據風向與風速來核實即將出發的線路。”

現在,雖然何世軒出海用上了現代導航設備,但是仍然離不開《更路簿》裡記載的經驗。何世軒說,這些祖輩們幾百年來總結下的經驗非常準確。《更路簿》裡有記錄:“我們每年出發去南沙,大多數選擇立冬過後,乘著東北季風前往南沙,春節或清明過後再乘著西南風回到潭門港,歷時大概有三四個月。”

何世軒說:“南沙哺育了我的祖祖輩輩還有我和我的後代,我們世代耕耘著這片藍色的國土,南海就是我們的‘祖宗海’‘責任田’,我們代代潭門人把她視作生命一樣珍惜。愛她、守她、護她!”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三沙市人民政府駐地永興島

2012年6月21日,國家民政部發布了一則公告——國務院批准撤銷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辦事處,設立地級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的設立,也與中國認識、經營、開發、管理南海的深厚歷史積澱密不可分。《更路簿》就是記載這些歷史過程的重要證據之一。我們可以在這本航海針經的指引下,穿越歷史的塵埃,看到勤勞的中國漁民認識南海、開發南海、管理南海漫長而艱辛的歷程。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符史寶走訪譚門老船長

符史寶曾是瓊海邊防支隊潭門邊防派出所的一名邊防戰士,自1999年入伍到2005年退伍,他因工作需要與《更路簿》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日常的工作中,他的崗位被稱為“南海110”,需要為過往的漁船提供大量航海信息。

符史寶是個有心人,憑藉海南方言優勢,他結識了眾多老船長,也從他們口中得知了《更路簿》的奧妙。17年裡,符史寶通過比照《更路簿》的方位記載,再通過尋訪老船長,從他們口中一點點蒐集、總結,最終整理出了南海島礁傳統稱謂與現代名稱的對比名冊。

他說:“《更路簿》上記載的南海各個島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發現他們的海南老漁民特別是潭門漁民命名的,帶有濃厚的海南方言色彩。”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南沙群島群礁

比如南沙群島中的無乜礁在潭門漁民口中就被稱為“無乜線”,在海南方言中,“乜”字是“啥”或“什麼”的意思,“無乜”就是海南方言中的“沒有什麼”。因為礁盤較小,漁民在那裡什麼也捕撈不到,因此他們就為這個礁盤命名為“無乜線”,意思一目瞭然,就是什麼都沒有的一個礁盤。

而位於南沙的北康暗沙、南康暗沙被漁民們稱為“墨瓜線”的原因,就是因為這裡的礁盤上出產一種被海南漁民稱為“墨瓜參”的海參。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西沙群島北礁

還有一些島礁命名規則是根據所見所聞命名。符史寶舉例說,位於西沙群島中的北礁在《更路簿》中記載為“幹豆”。

潭門老船長告訴他,那是因為潭門漁民出海總要在船上帶一些豆子泡發豆芽,最初的漁船經常在北礁觸礁沉沒,後來的漁民們經常能在這裡拾獲不少沉船遺留下的豆子,而且豆子經過日曬,大都已經乾癟,因此潭門漁民就將北礁稱為“幹豆”。

位於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在《更路簿》中記載名為“石公釐”,是因為彈丸礁的礁石邊緣樹立著一塊塊如同石人像一般的礁石,宛如在島礁圍上了一圈籬笆,石頭人像在海南方言中俗稱“石公”,“釐”則是籬笆的意思,因此漁民形象地稱該礁為“石公釐”。

而在潭門漁民闖南海航線中最重要的淡水補給地——南沙南威島,因為島上有許多海鳥棲息,漁民就直接將其命名為“鳥仔峙”。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南沙群島司令礁

在《更路簿》的命名中,還有一種漁民們用島嶼的形狀命名的,比如南沙群島中的司令礁。在潭門漁民口中被稱為“眼鏡”,就是因為這個島礁的形狀就像一副眼鏡;西沙群島中的華光礁、玉琢礁、浪花礁因為作為環礁形似一個個籮筐,又因它們距離較近,因此潭門漁民分別將它們稱為“大筐”、“二筐”、“三筐”。

符史寶表示,這些年他看了若干本《更路簿》,儘管不同版本的《更路簿》對地名稱呼略有不同,但這種差別只是同音不同字,屬於記錄上的差異。

如今,這些地名還在潭門漁民口中代代相傳,僅僅從那一個個帶有海南方言特色的島礁名稱中就能看出,南海早已是潭門漁民們經營多年的祖宗海。

這一本本手抄的冊子是風帆時代闖海耕海的指路明經,一本本泛黃的冊子是海南漁民代代相傳的無價之寶,一本本簡陋的冊子記載浩渺深邃的南中國海的豐富信息,一本本無言的冊子發出一片海域主權歸屬的響亮回聲。

這本薄薄的冊子就是《更路簿》,它不僅是中國曆代南海漁民在南海海域及諸島礁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更是三沙主權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歷史證據。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非常紀錄》在大時代的小故事裡,讀懂近代以來的中國

南海之聲紀錄類節目,播出的城市和地區有:休斯頓、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奧克蘭、金邊、斯里蘭卡、約翰內斯堡、內羅畢、蒙巴薩、雅典、悉尼、墨爾本、珀斯、休斯頓、溫哥華、多倫多,中國海南三沙、三亞、瓊海等。

南海之聲

人文·行走·紀錄

節目播講丨彌亞牛

文字整理丨嬌娜

以上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

數百年前,中國漁民憑藉這樣的手抄本遠赴南海捕魚,現僅存10餘本

官網:http://vscs.cri.cn

中國首個服務於南海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多語種廣播

全力打造國際化、人文特色的南海區域傳媒

三亞:FM89.1 瓊海:FM102.0 三沙:FM1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