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贵州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精湛的手工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技艺也属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多少呢?

石桥古法造纸技艺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专家研究发现,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古法造纸作坊是当今保存完好的造纸“活化石”,该村200多户人家中,从事造纸业纸生产的就有40多户,至今保留着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工艺世代相传。该村的造纸艺人王兴武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已研制生产出凹凸、皱纹、云龙、压平、麻丝、花草、超薄等八大系列古法彩色手工纸,其中原生态的鲜花草纸独具特色,从山里采摘来的新鲜花草,按照艺人的构思放进专门准备好的湿纸浆筛网模内,再浇上一层纸浆,保留新鲜花草原汁原味的色泽和形状,再经烘干而成。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剑河锡绣制作工艺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苗族剑河锡绣堪称世界一绝,从剑河港登上快艇沿清水江而下,经3个小时的航程至南寨乡绕号村山脚的港湾,拾级而上来到半山腰绿树掩映中的村寨,这里居住着86户苗族同胞,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会苗族锡绣手艺。苗族锡绣堪称世界一绝,仅存于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的30余个村,从近年来在苗族锡绣核心区之一的南寨乡绕号村挖掘的古墓考证,锡绣已流传了五六百年。苗族锡绣的基本特征是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 剑河苗族锡绣使用材料特殊,它不用传统的丝线材料和刺绣技法,而用金属材料绣制图案。近年来,展留村锡绣工艺品走出国门,深受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游客青睐。

思州石砚制作工艺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思州石砚,因砚材产于思州治地(今岑巩县)而得名。古名蛮溪砚,誉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砚,简称思砚。思砚石质特优,制成砚台,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的优点。它不仅有金光闪闪的自然美,而且磨墨蓄砚堂中日久不干,在无水时,哈气砚中,自出露液,也能写字,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珍爱。近年,岑巩县思州石砚工艺美术厂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充分利用峨山山脉中部取之不尽的丰富砚石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雕琢工艺,不断创造精品,实行高、中、低档相结合,生产工艺将更上一层楼,思砚这一传统名牌文化瑰宝,必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冲上峰尖浪头,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苗族蜡染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黄果树地区民间蜡染源远流长,以石头寨为例,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设有染缸。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妇女人人能画蜡,故名“蜡染之乡”。蜡染实际上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花现。加之,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蜡染在安顺苗族布依族妇女中,颇为盛行。

牙舟陶器制作技艺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牙舟陶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夸张而繁琐,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至今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技艺制作方式,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自然裂纹(俗称窑变),产品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曾多次参加国家举办的展览并获得荣誉,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牙舟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工艺,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有效保护,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饿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除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这七项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吗?

以上就是这七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保护与传承,看完记得给小编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