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近來很多人高呼著「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近來很多人高呼著“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或是“郭嘉不病死,諸葛不敢出”,將郭嘉這個人推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再結合三國熱的興起,讓很多人對這個在三國中戲份不多的謀士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郭嘉是如何圈粉無數,並且聲譽如此之高的。郭嘉投效在曹操麾下,在疑心的曹操手下,他卻獨樹一幟,每每被問到意見時,總是提出和眾人不同的觀點,雖然不是每次都會被曹操採納,不過對於他,曹操還是倚重的,還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為何近來很多人高呼著“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年少有為的郭嘉,預見漢末天下將會有大亂,在二十歲時便隱居,不與世俗來往,第一次出山是去見袁紹,但對於袁紹,他卻不甚滿意,還評價袁紹,只想要效仿禮賢下士,但對於真正重用人才方面有欠缺。於是他果斷的離開了袁紹,開始了一段六年的賦閒歲月。

他的機遇來自於曹操的一位謀士的去世,被推薦給曹操的郭嘉和他共同探討了天下大事,兩人惺惺相惜,彼此肯定。至此,郭嘉便開始了自己為曹操屢獻奇謀的人生,也因為他的獨特,得到了後世很多稱讚和崇敬。

為何近來很多人高呼著“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郭嘉在曹操擔心實力不足不能和袁紹相抗衡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公有十勝,紹有十敗"的十勝十敗的說法,為曹操的軍隊奠定了信心;在曹操對呂布久攻不下,準備放棄時,以項羽做例子勸諫曹操,“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曹操聽從他的意見,急攻徐州,最後擒殺呂布。

除了一些一針見血,為曹操奠定勝局的計謀和建議,郭嘉往往力排眾議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在曹操打完官渡之戰後,袁軍餘部逃竄到了烏恆,大部分人建議曹操不要再去擔心這些人,只有郭嘉認為應當一舉除去後患。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帶兵遠征,事實上這次遠征雖然勝利了,但卻勝的很是驚險和僥倖,多虧士兵的精銳和張遼的英勇,曹操回去後,獎勵了所有勸他不要北伐的人。

要拋開從眾心理,就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和膽量,也要有對自己充足的自信心,對形勢精準的預判,很顯然,郭嘉兼具了實力和運氣,不過英年早逝的他,沒能陪伴曹操走到最後,但他的雄才和膽略確實很圈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