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在人间,能用这句话的,梁启超算一个。

他培养九个子女,各有巨大成就,包括3个院士,堪称世界之最。梁启超本人,则是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者……等等,在他身上无论如何溢美,都不为过。梁启超加上他的9个子女,再加上子女的配偶,如林徽因等,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学阅读上的亮丽风景线。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这本《梁启超家书》精编本,是从梁启超的400多封家书中择选出来的给孩子们的200多封,主题是为人父和家教家风,非常值得一看。

文字直白,好读。没有曾国藩家书那么多的古文字眼不好读,也没有鲁迅文章那么多的陌生事件读不懂,还没有沈从文家书那么多啰嗦繁杂、家长里短的小事读不久。

内容隽永,有用。他在信中不断的分析问题、预测形势、评论事件、教训孩子,讲工作、谈认识、提意见、讲笑话,看似闲庭信步,其实都谆谆善道、语义深刻,意境高远、深刻精辟,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教材。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对父母而言,是教子必读

如今的家庭,一个独生子女都教不好,而他一门九子,个个成才,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做到?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所以,用这本书来学学怎么当父母,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在信中,他对孩子的谆谆教诲饱含慈爱,既活泼又严肃、既关心又教育,情感上热烈、规矩上严格、作风上民主、生活上活泼,自己还以身作则,让人看了不得不服,不得不赞。

在教育孩子的事业上,他很有爱心、耐心、恒心、决心。他从不因工作、写作、讲演紧张,时间不够而减少或忽视与孩子们的交流;从不因个人在事业、身体、家庭方面的矛盾困难而连带迁怒于孩子们;从不因孩子们的无知、幼稚、莽撞、坚持己见和有不同意见而强迫压制他们;从不因孩子们学习或能力达不到自己的要求,道路选择不符合自己意见而放弃、责怪、轻视他们。

情感上关心。

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体验他们的感受,主动替他们考虑,充分尊重和考虑年轻人的性格特点与爱好需求,做到自己的规矩与孩子们的爱好性格完美结合,不强求不强迫

比如,平时重沟通,坚持不断通信,自己主动写,也要求孩子们写,保持思想、信息、行为的同步;沟通重细节,把孩子当朋友,既如实反馈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也要求他们如实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相互了解中加深感情,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指导纠正苗头倾向。

生活上关爱。

关心人生全程,对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婚姻、就业、养家、事业发展全程关注。一方面是出钱,给孩子们买书寄书、安排留学游学,等等。另一方面是出思想,帮他们在细节上科学设计、提前规划、充分准备,不让孩子们在学业、身体、事业、婚姻上走弯路、有困难。

比如,对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始终跟踪过问,多方关照徽因、帮助思成,高度重视聘礼、婚礼,帮他们规划游学、选研究课题、找工作、养岳母等等,确实无微不至,保障到位。

规矩上严格。

高度重视孩子的品行教育。首先是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讲,不耽误不忽视,并且一人得病,大家吃药,普遍教育;其次是边讲边分析,讲道理求通达,而不是干巴巴提要求压服,做到一通百通、举一反三;第三是力说力行做榜样。

比如,自己认真读书、认真干事、认真对人、认真持家,严格自律、勤奋著述、操守高洁、天下为公,始终做孩子们的榜样、知识分子的榜样、国民的榜样。

事业上引导。

对孩子们的事业,他讲民主,讲爱好,讲水到渠成,讲婆婆嘴。

所谓民主,就是自己只提建议不决断,由孩子们自己去判断决定;所谓爱好,就是兴趣第一,尊重个人兴趣,孩子们依照个人兴趣去选择事业,他则根据孩子们的选择去针对性指导;所谓水到渠成,就是有不同意见时不操之过急硬来,而是持续引导不断观察,顺水推舟逐步改变;所谓讲婆婆嘴,就是不断唠叨,用各种方式随时随地教育,分析,指导,用不断的唠叨加深教育成效。

比如,对思忠想回国参加军队,读军校,参加党派的选择,他虽然反对,但并没有一味拒绝,而是一边引导他去军校学习,一边教育分析军队、政党、国家、现实的关系,帮他提高认识,正确选择;对思成与徽因在哪里结婚,结婚后去哪游学,游学回来怎么返徽因家,在国内找什么工作、搞什么研究等等,都是提前商量、预做准备,按计划行事。

正是他这个超级导师的总体设计、宏观引导与微观支持相结合,孩子们在他指引的方向上,保持了安全稳步前行,没有走邪路弯路重复路、没有扎堆去挣钱发家,都在自己的兴趣上得到了发展,在快乐中取得了重大成绩。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对青年而言,是成长秘籍

我们谁也没有梁启超这样的父亲,谁也得不到比梁启超这样更好的人生指导。阅读这些家书,我们就能像他的孩子们一样,吸收一些他的教训格言、人生经验和世事洞见,从而指导我们自己的成长。

得做且做。

他说,佩服曾文正公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什么事,尽自己的能力爱好去做,结果如何不必强求。他强调,事业没有大小,在自己范围内尽力去做,就是第一等人物。得做且做,不得不做,安之若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必事前干着急。当然,他不是要得过且过。

爱好第一。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艰,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在学校中应把规矩尽量学足,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将来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萎葸。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

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能在困苦中求出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呢。

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择术不可不慎。

走错了本来没有什么要紧,聪明的人会回头另走,但修养功夫未够,也许便因挫折而堕落

品行上不经过严格训练,真是可怕。

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所学

太专门,会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

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做学问最重悠游涵饮,使自得之。

猛火熬与慢火炖要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智识才能,固然是要的;然而道德信仰是断然不可少的。

现世的学校,完全偏在智识一方面,而老先生又统统偏在修养一边,又不免失之太空了;所以要斟酌于两者之间。

我五十多岁的人,而自己训练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肯放过,不肯懈怠

不怕难、不偷巧,最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班朋友,造成一种风气。

李文忠公用功利改造代替曾胡的道德改造,专奖励一班只有才能不讲道德的人物;袁项城则用富贵为本位,专门提拔无人格的政客为爪牙,天下事就大糟而特糟了。

做人的方法,是不逐时流;做学问的方法,是适应新潮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对学者而言,是历史真相

站在旁观的角度来读,可以了解梁启超和他那个时代。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林徽因父亲去世后,梁家把林徽因当女儿给予大力帮助,资助全部学费,加上梁启超对梁思成的教育、对他们二人在恋爱期间的指导关心,都是梁思成求爱成功的重要因素。

梁启超肾脏手术风波。他在54岁进协和做肾切除手术,手术后却发现尿血依然如故,被人误传错切,三年后去世。他做手术当天的情况,事后发现问题的处理,后续诊治的过程,在信中一一披露。

小儿子的出生与死亡。他最小的孩子思同,从出生到因肺炎去世,不过一年左右。得子之乐与失子之痛,只有家信中能看到。

搬家与当时的国内形势。他经常搬家,辗转在天津、北京等地,甚至赴租界避难,映照了当时北方局势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他反复告诫孩子们不要回国,经常提到国内的混乱与无法团聚的无奈,提到军阀战争、南北党争、国共对立等背景。

挣钱与养儿的关系。他有9个孩子,在世时已经有若干个在国外留学,加上自己要买宅子,要雇人、要修墓,要帮忙照顾林徽因等等,花销不可谓不小。他的办法是到处兼职,各个大学、政府机关、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写文章、写书、讲演,提到的职业不少,收入来源也不少。在那个时代,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辛苦挣钱养这大一家子的。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一个人,自己干得怎么样是一方面,后代怎么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梁启超子女的成功与其师傅康有为子女的落魄正好成为对比。康梁都是有才有财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却截然相反,充分证明家庭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人的遗传天赋和家庭背景。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自身伟大但孩子教育失败的案例很多。哪怕是如康有为这般的圣人,如果不把孩子教育放到应该干的工作中,那么孩子的未来怎么样就很难说了;而如梁启超、曾国藩这些人,自己干好的同时,也坚持把孩子教育作为事业的一部分,后代就差不到哪里去,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读︱《梁启超家书》——中国好父亲的教子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