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蝽传播“新型艾滋病”?福建疾控:国内尚无病例……夏季更应警惕这3种虫类!

近日,广州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文中指出,锥蝽作为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传播美洲锥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甚至会危及生命,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锥蝽传播“新型艾滋病”?福建疾控:国内尚无病例……夏季更应警惕这3种虫类!

(▲锥蝽从若虫到成虫)

此文一出,

引来不少市民关注。

究竟锥蝽是否在福建也存在?

会不会引起大面积美洲锥虫病感染呢?

本报特约省疾控专家回应——

该疾病引起继发传播和暴发疫情可能性不高,

市民无需恐慌。

那么,除了锥蝽

夏季还有哪些虫类需要警惕?

【本报特邀】

谢汉国,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主任技师

什么是美洲锥虫病?

美洲锥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18个国家,尤以拉丁美洲的偏远地区多见,属于“被忽视的热带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000万感染者,高危人群达2500多万。

美洲锥虫病如何传播?

美洲锥虫病主要通过感染克氏锥虫的锥蝽粪便传播,也可偶然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输血、纵向传播、器官移植或实验室等方式造成感染。

锥蝽是否在福建出现过?

  • 谢汉国介绍,早在2016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申报成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要热带病相关入侵媒介生物及其病原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项目中,福建省疾控中心作为10家合作单位之一,就参与了这项研究,美洲锥虫——锥蝽的调查与研究是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
  • 目前,国内尚未发现美洲锥虫病例,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四个省份先后发现锥蝽,但均未检测出美洲锥虫病原。
  • “国内有存在类似的媒介生物。”谢汉国说,锥蝽的种类繁多,其中大全圆蝽、骚扰锥蝽和长红猎蝽是美洲热带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然而,在中国发现的是红带锥蝽,并不属于美洲锥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锥蝽传播“新型艾滋病”?福建疾控:国内尚无病例……夏季更应警惕这3种虫类!

(锥蝽头部似锥)

该疾病会不会引起继发传播?

  • 谢汉国分析,美洲锥虫病主要分布在美洲,该病在美洲特别是拉丁美洲的贫穷地区流行较为严重,中国是非流行区,不是该病的自然疫源地
  • 由于当前人流物流的增加,美洲锥虫病及其媒介生物输入中国的风险存在,但目前尚未有美洲锥虫和主要传播媒介输入国内的相关报道;
  • 中国没有发现美洲锥虫主要传播媒介大全圆蝽、骚扰锥蝽和长红猎蝽,现有媒介种类(红带锥蝽)是否能感染美洲锥虫也未开展过研究。因此,该疾病引起继发传播和暴发疫情可能性不高,市民无需恐慌。

提醒:风险不能排除

  • 眼下由于国际交往增多,境外输入或归国人员属于原发病病例的风险不能排除,他建议旅游、商务等有关部门和大型用工单位建立有效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并向来往拉丁美洲地区的人员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 对疑似美洲锥虫病输入性病例和输入性锥蝽,应及时报告,并将标本送至疾控部门寄生虫病防治科(所)进行鉴定和检测。

夏季警惕这些虫类叮咬传播疾病

夏季高温湿热、蚊虫孳生,其中吸血蠓、蜱虫、隐翅虫等是夏季常见虫类,这些虫类通常会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专家提醒,市民需要加强防范。

警惕一、吸血蠓

锥蝽传播“新型艾滋病”?福建疾控:国内尚无病例……夏季更应警惕这3种虫类!

吸血蠓,通俗称墨蚊、小咬,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昆虫。常在山林或植被茂盛的场所活动,绿化较好的小区通常比较多见。吸血蠓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

✦症状:

人被吸血蠓叮咬后,会有激烈的灼烧疼痛,在叮咬部位周围形成红色条带,有些人还会引起过敏反应,具有激烈的瘙痒感。这些嗜吸人畜血液的蠓种不仅刺叮吸血,还能传播多种疾病。

建议:

1、市民可在门窗等处布置网孔小于3/4毫米的纱窗或纱门,防止吸血蠓钻孔进入屋内。

2、外出时,可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并在衣物上喷洒驱避剂或氯氰菊酯杀虫剂。

警惕二、蜱虫

锥蝽传播“新型艾滋病”?福建疾控:国内尚无病例……夏季更应警惕这3种虫类!

蜱虫,又名壁虱或扁虱。一般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的草地、灌木丛和森林等场所。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公园和新开发区小区等场所也能发现蜱虫

✦症状:

蜱虫在叮咬人畜吸血时多无痛感,因此不易被发觉。一旦被蜱虫叮咬后,其皮肤伤口处便会出现水肿、发炎等反应,甚至形成溃疡,严重时可引起瘫痪

✦建议:

1、市民在野外旅游或作业时,应穿浅色的衣服,暴露的皮肤适当涂抹驱避剂,尽量避免坐卧在草地上。

2、若发现身上有蜱虫或发现被蜱虫叮咬时,不要拍打,应当用木棍或其他的工具把蜱虫移走,或用镊子把蜱虫拔出,并对伤口进行清洗,用类固醇膏剂涂抹,症状严重须立即就医。

警惕三、隐翅虫

锥蝽传播“新型艾滋病”?福建疾控:国内尚无病例……夏季更应警惕这3种虫类!

隐翅虫是黑色蚊形小飞虫,毒隐翅虫分布较广,常见于温带地区的江岸、河边、田地菜园等处,白天栖于阴暗潮湿处,夜间在有灯光处飞行。5-8月份是此病的高发期,该虫体各段均含毒素,具有强酸性。

✦症状:

“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被拍打,就会放出大量强酸性毒汁刺激皮肤,导致发炎。”谢汉国说,如看到小虫子停留在脸上,千万不要用手拍击,正确的做法是拨落在地、用脚踩死。

✦建议:

1、市民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熄灯。

2、若碰到隐翅虫腐蚀皮肤,不要过于恐慌。如已出现皮疹,可立即用碱性的肥皂、香皂等清冼,外涂炉甘石洗剂,也可用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同时,为了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应及时上医院就诊。

转发分享

快告诉家里人要注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