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無田,食破硯——蘇東坡的愛硯人生

相比周敦頤愛蓮,詩人陶淵明愛菊,書法家王羲之愛鵝,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東坡尤其愛硯。

蘇東坡與硯初次結緣,是在他12歲的時候。那一年他在家裡空閒之地掘土洞玩耍,偶爾間發現一塊淡綠石頭煞是可愛,細細觀摩下竟發現閃閃銀星,細細撫摸石質堅實細膩、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

其父蘇洵也認為是巧合之事,此石為“是天硯也”,於是便給兒子鑿磨了硯池並交代要好好愛護。此後,這便開啟了蘇東坡愛硯、藏硯之路,無論是得意或失意,蘇東坡愛硯之心從未改變

生無田,食破硯——蘇東坡的愛硯人生

蘇東坡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然而起起落落的人生並非全是壞事,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的詩詞創作提供了最根本的素材,加之天賦異稟,一首首名詩、一篇篇著作就此而成。作為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若說書聖王羲之愛白鵝清高、潔白的品格,田園派詩人陶淵明愛菊之芳潔,更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空靈意境,高遠志趣,那後人大膽揣度,東坡居士愛硯成痴,大概是看中硯臺「溫柔、從容的氣度和嫻靜、包容的品格」吧。

在古籍中曾有詞讚賞硯石: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磨之寂寂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潤嫩而不滑,秀而多姿。能將“重而輕”、“剛而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中,足以見硯石包容之心,令人感嘆大自然的神聖奇妙的同時,更不難理解詩作大家蘇東坡為何會愛硯如痴了吧。

包容,是將一切酸甜苦辣容納其中,無論是世俗之煩事,還是人生之苦楚,或是無力抵抗的命運,只要用從容、淡定之心對待,便能從中獲取淤泥之清蓮,坐賞漫山遍野菊花。

東坡居士年少成名,與父名動京城,然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母親病故,舊友凋零,生活不順意,朝堂不得志,這一切苦楚有誰能懂?唯有寄託情懷於詩詞歌賦、文學書畫中,深夜十分,一曲清歌,一方硯臺,一份思緒,一句名詩,一種心情

生無田,食破硯——蘇東坡的愛硯人生

淡定從容,方能不亂分寸、不失時機,終有心願得償、報效國家之時。1085年,蘇東坡東山再起,短短几個月,就已升至翰林學士,仕途平步青雲之時,更添一份喜悅在身邊。

喜悅之情何以言表?唯有以詩詞作載體,是記錄心情,也是一種對生活不妥協的態度。清歌歡快,硯臺於手邊,細細研磨,還未提筆,就已眉開眼笑,情難自禁。生活的魅力,大抵如此。有失有得,有始有終,從一而終,認真且從容

生無田,食破硯——蘇東坡的愛硯人生

蘇東坡一生所愛,唯有硯臺。他曾在硯背題此兩方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液,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另一方硯銘為:“其色溫潤,其制古樸,何以致之,石渠秘閣,永宜寶之,書香是託。“不僅大加讚賞堅實細潤的硯臺,也對開採硯石的人心疼有加,可見是真心喜愛。

生無田,食破硯——蘇東坡的愛硯人生

北宋·蘇軾——《從星

》硯

東坡愛硯如痴,曾有“以劍換硯”之舉。他還藏有兩方”多眼端硯“,是歷代所藏端硯中的奇珍異寶,一方名曰”從星硯”池如一字,旁有一眼凸起如月,襯以流雲,其色棕褐色,長方式。右方側鐫蘇軾性書銘:”月之從星時,則風雨汪洋,翰墨將此,是似黑雲浮空,漫不見天,風起雲移,星月凜然“此硯後被乾隆帝所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生無田,食破硯——蘇東坡的愛硯人生

蘇東坡另一方“多眼端硯”名為“百一硯”,背面全部石眼乃天然形成,制硯藝人因勢雕柱,刻成一百零一根錯落有致的石柱,石柱上的“石眼”,恰似朵朵初開的奇葩。幾經流轉後,該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寶硯得以妥善保管,供後世愛硯之人觀賞品味,東坡老翁自是欣慰。

“我生無田,食破硯。”這是蘇東坡對硯臺的深深眷戀和真情告白。以此,後人曾說:東坡無硯食為田,此地硯田飛碎金“足以見蘇東坡愛硯人盡皆知,人人讚歎!蘇東坡愛硯到如此程度,實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