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心》注释

(1):心乃万象之主宰:万象,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开篇第一句,便讲明了心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及作用。

(2):佛家注于明心,道家注于修心,儒家注于存心,皆不离心为道:佛家注重“明心见性”,即明澈人人本自具足,清净无杂的妙明之心;道家注重”修心炼性“即运用一定的修炼方法和理论指导,使心性还于本原,返璞归真;儒家注重”存心养性”,即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思想,含养心性而至圣人。佛、道、儒都是从认识自心入手,作为修持的根本。

(3):其心有两性,一曰人心,二曰道心,也即有“惟危”、“惟微”、之别:心,可表现为两种性质:一是人心,二是道心,且具有人心“惟危”和道心“惟微”的区别。人心,指人们进行判断的意识之心,它是由无数的刹那生灭而又连绵不断的念头组成,随时都在喜怒哀乐情欲中翻转,加上贪著、嗔恨等念,更使得意识心难以预测,变化无常。因此古人有“人心惟危”之说。道心指心性的本体,无形无相,人人具足,微,具有玄妙无穷难知之意,以此形容道心,必须有大智慧观照,方能证悟到。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郑子上》中指出:“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并认为情欲不加控制则流于不善,所以是“危”,道德意识潜存于心灵深处,所以为惟“微”。

(4):守心而执象:守持虚妄之心,执着于事物的表象和外在形式。

(5):理气难半道辨:理、气在此分别指事物本体规律和现象,理气难辨指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现象分辨不清,互相混淆。

(6):无极混沌:道家专用语,指宇宙万物未化分形成之前的道体性状。

(7):感物而动,见境情生:指人们通过感应万物而起思维判断,见到外在境象而生七情六欲。

(8):其性为欲性,其心即尘心是也:指人心受欲念的驱使,因此人心以“欲”为其特性的。尘心,即离失清净本心,受欲念熏染之心。如佛家为,众生的尘心都含有贪、嗔、痴三种不善根而起的。

(9):心性合一,神形专原:指人去除种种欲念、染著而使心归还于如如不动的本性,心神与形体静寂统一,神不外驰而形神相抱。

(10):道心之性,人人皆有,而拘于气禀,蔽于物欲之中:静止无为,如如不动的心性,人人具有,但道心是体,以气为相,气,代表有形事物及其表现形式。体无形。相有形,体要通过相来表现,因此道心要禀受“气”表现出来,同时人的心性还被蒙蔽于各种欲念之中。

(11):未生之心境:指未被欲念染著的性本来境界。凡夫后天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攀缘我执和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成为有杂染的心。但心性本身是清净无为的。因此,称之为未生之心。

(12):平常心:指自本清净之心。

(13):华藏无相法门:华藏法门,指华藏的修炼方法和途径。无相,为佛家术语指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由因缘聚合而成,都处于成、住、坏、空的运动变化之中,是因缘的幻化与显现,在本体上是空的,即缘起性空。因此事物最本质的实际性状是无相,即没有永恒不变的实相。无相法门,是破除一切虚妄,直达本源的根本修持大法。因此佛家称赞华藏法门是一真法界(最高境界)的大总持门。其智慧与道体相合

(14):潜固有之心,本然之性:指清净无染,本自具足的心性。

(15):佛者,具统体大道之智慧:佛,意为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成就者。佛是一切智者,其智慧与道体相合,能体察宇宙万物的一切实相。

(16):尽其心者,即知其性:证悟到自身及众生心念的虚妄、染着和空性,即可明了众生的本来心性,从而达到心性合一。

(17):知其性者,则知宇宙十方世界之察:彻悟本心,见到了心性本体,就明了了一切事物的本源,就可以体察到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18):天人万物本同一体:即万物同源,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源于“道”并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即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生万物。

(19):四时:指春、夏、秋、冬。

(20):四端:为儒家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点的端绪、萌芽,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犹其人有四体也,即四端与四体一样,是人们生来固有的。

(21):天地具性,人性悉知:土地万物所具备的性体和特性,人们通过心性的功用都可体察、感知而获得。

(22):尽性致知:明了自性,通晓事理。

(23):致知之功,由格物入门:格物,儒家用语,意为度量,推究事物,遍知事物的功用,要从深入审衡、推究事物的原理入手。

(24):事物者,即流溯源学,经律三藏:审衡、推究存在的物体和现象,可研究、参考前人的经典或记载,将其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理论基础。如佛家的经律三藏,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后来弟子证悟到的宇宙人生观和修持解脱方法,成了后人研习和认识事物的理论指导。

(25):物欲之物者,即末本之学,物质之辨,三维世之现实是也:物欲,指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加以主观的分析判断。末本,本意指树叶和根干。末本之学是指对事物的始终、原委、本源与派生关系等进行研究。三维世,即三维世界,指目前人们认识知的有形事物生存的空间。

(26):若格事物而忘末本,则落于执象:如果单一地观察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或现象,而忘记结合事物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判断,就会执象在事物的表象上。

(27):格物欲而不明心性之真,经藏之理,则落于顽空:若单凭主观意识分析判断事物,只知意识之心,不明心性的本源,不懂前人对客观物质世界所论述的真理,就无法寻求到事物的本源,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为绝对空。顽空,佛家用语,指绝对的空。佛家是“不二法门”。空与有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虚、实高度统计一,是“真空妙有”,并非绝对的“空”或“有”。

(28):一气不来即成秽臭:指人一口气上不来,生命就会终止,现有的肉身马上成为尸体而腐烂。佛曾问弟子:“人的生命于多久”?有人说:“在几天之中”,有人说:“在饭食之间”,佛说:你们都没有悟道,又有一弟子说: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佛说你悟道了。

(29):不因生有,不因死灭,虚灵不昧之佛心也:不随生灭而断灭,灵明清净的心是人的自性本心。佛家认为,人虽有生死,外在躯体会经历形成、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但人的自性本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随生死的有无而变化。

(30):宇宙未判阴阳之时,气具于理,宇宙判分阴阳之后,理寓于气:理,指事物的本体和规律,气能够形成事物的精微物质,道家称其为精气。气也泛指有形物质。宇宙一片混沌,未化分成阴阳之前,精气含育于混沌的道体之中,宇宙判分阴阳之后,物质形成,则物质的本体和规律就隐寓在物质的形体之中。

31):理为气之主,气者理之充: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充盈显现。

(32):物象非理象不生,理象非物象不显:有形的物质脱离了无形的本体就无法形成,无形的本体和规律只有通过有形的事物才得以显现。

(33):理、气、象会于天、地、人:理,(本体,规律)、气(有形物质)、象(物质运动变化所呈的现象)含盖了天地的运行,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现律和现象,即任何事物都有理、气、象三个方面。

(34):三相:指理、气、象。

(35):贤人通气:贤明的人能够明察事物及变化。

(36):圣人明理而三才皆汇:有智慧的人能通达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才,通常指天、地、人。

(37):何为先天,生天者是:先天,指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体性,即如如不动,清净无为的道体。

(38):何为后天;天生者是:后天,指本性中通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

(39):宗动:宗气运行。宗气,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的原动之气。

(40):天:这里指道体。

(41):造此天者谓之圣域:含覆道体的宇宙时空,被称作圣域

(42):理之同归:指体性相合,同归一源。

(43):有常之天:指有形之体所在的空间。

(44):上应经纬,贤人之乐,伏人之心也:通晓天地间的事物是贤明人的乐趣,隐士的心境。

(45):明善复初:返还清净无染的本心。

(46):因果轮回:佛家用语。因果即因缘、果报,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是内因,外在可促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外缘。佛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种下怎样的因,就会获得怎样的果报。轮回,指众生在生生死死的无尽的烦恼中轮转往复,不得解脱。

(47):穷尽理性,至命合虚:通达宇宙间一切事理,身心还于虚净无染的本性。

(48):圣神合天之心:有修证的人与道体相合的心性。

(49):降裹:降生,包裹,指刚刚出生。

(50):禀受:指禀持,受承先天之性。

(51):覆昌万物:载覆长养万物

(52)体物不遗,两在不测:任何事物都不遗失道体。与道体相合而成一体,不可片刻分离而测得。

(53):无物不理:没有哪一事物不含具其体性的。

(54):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指道体在事物形成之前,它是生化万物的总根,事物形成之后,又可载育成万物。

(55):通权之变:变通,随机应变。

(56):冰炭相投:冰冷、热炭。用以形容性质完全相反事物相互不容。

(57):心若悬鉴:鉴,镜子。用以形容心性象悬于空中的镜子一样高远明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