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名將錄——牽招

牽招(?—231年),字子經,安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人。十餘歲時為同縣樂隱的學生。中平年間,樂隱為車騎將軍何苗長史,牽招仍跟隨直到學成。

中平六年(189年),十常侍之亂,何苗、樂隱被害,牽招與樂隱門生史路等人,冒著危險收斂樂隱屍體,載其還鄉。道遇山賊,史路等皆四散逃走,牽招垂淚懇求,山賊覺得他是個有義之人,放他離去,由此牽招聲名鵲起。

三國志名將錄——牽招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包圍鄴城,袁尚派牽招到上黨去督辦軍糧。未等牽招回來,袁尚便敗逃到中山。當時袁紹的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牽招認為,幷州左有恆山作為天險,右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擁兵五萬,北邊有強大的胡人,所以勸高幹把袁尚迎過來,聯合起來應付時變。高幹非但不用其計,反欲加害。牽招聞訊,偷偷潛去,牽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處,轉而投奔曹操,被闢為從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徵袁譚,柳城烏丸打算出兵相助,曹操因牽招曾經領導過烏丸兵便派遣牽招與其交涉。當時峭王正集結軍隊,準備率領五千騎兵救助袁譚。同時,遼東太守公孫康自稱平州牧,派韓忠帶著單于的印綬來到峭王營,想授以官爵。峭王召集人馬會合,韓忠也在場。

峭王問牽招:“昔日袁公說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為單于;而今曹操也說受天子之命任我為真單于。同時,遼東太守又拿著印綬來。這樣看來,誰該是正宗呢?”牽招回答說:“從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可以有所拜封,但後來發生變故,天子命令曹公取而代之。他說上書朝廷,拜您為真單于,是正宗,遼東是下屬部,哪有權稱封拜呢?”

韓忠發難說:“我們遼東在大海東邊,擁百萬大軍,又有扶餘、濊貊為我所用,當今形勢,強者為王,曹操算的了什麼呢!”牽招臨危不亂,呵斥韓忠說:“曹公允恭明哲,擁戴天子,討伐叛兵,安撫各地,讓四海安寧。而你們的君臣則只倚靠邊遠天險,違抗王命,還想擅權封拜,給國家丟臉,竟還敢抵毀曹公!”說著,便將韓忠按到在地,拔刀欲斬,峭王驚恐,趕忙光著腳攔住牽招,勸其息怒,身邊的人也都嚇得不知所措,牽招退回座位上,向峭王說以利弊得失及成敗之理。在場的人都離開座位,跪下來聆聽。最終,峭王辭退了辭退韓忠,停止出兵。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在南皮攻滅袁譚,任牽招為軍謀掾,隨從征討烏丸。到了柳城,任護烏丸校尉。

建安十二年(207年),遼東把袁尚的首級送來,懸掛在馬市。牽招見狀,十分悲痛,在首級下設祭壇。曹操為牽招的義氣所感動,推舉他為茂才。

安撫境內

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平漢中,曹操還留牽招為中護軍。事罷,還鄴,拜平虜校尉,將兵督青、徐州郡諸軍士,擊東萊賊,斬其渠帥,東土平靜。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踐祚,拜牽招持節護鮮卑校尉,駐紮昌平。當時,邊地居民多流散在山間河谷,還有逃入鮮卑部落的,有幾千人。牽招發佈告示,勸說人們回到家園。建義中郎將公孫集等率部下歸附,讓他們回到本郡。又對鮮卑素利、彌加等十餘萬部民加以安撫,讓他們在邊塞安頓下來。

坐鎮北疆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打算攻打孫吳,召牽招還。牽招趕到時,軍馬已退。拜右中郎將,出為雁門太守。該郡居邊疆,雖有哨兵巡視,然盜賊扔不絕。牽招交給當地百姓作戰陣法,又上表恢復烏丸五百餘家租調,使備鞍馬,於遠處偵查。自此,胡人每每來犯,皆被擊退,逐漸絕跡。牽招又離間遊牧民族眾部落,使得他們互相猜疑。

鮮卑首領步度根、洩歸泥等與軻比能有矛盾,於是他們率三萬多戶百姓來到郡裡,請求歸附。牽招下令還擊軻比能,殺死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軻比能與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因此,牽招又親自率領歸泥等攻打軻比能,在雲中故郡打敗軻比能。牽招又與河西鮮卑等十餘萬家相聯繫,整治陘北故城上館城,在此屯戍兵馬,威震內外,遠近胡人,都心悅誠服。那些叛變逃亡的人,家屬都不敢窩藏,將他們交送出來。於是遠近安寧,盜賊再也沒有出沒。

牽招又挑選有才識的人,送他們到太學讀書,然後叫他們再回故里,傳授他人。幾年間,書院興盛起來。郡治設在廣武,井水又鹹又苦,當地人推車挑擔,到很遠的河邊挑水,往返七里。牽招勘察地形,根據山勢,開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不再為水源長途跋涉。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賜爵關內侯。

太和二年(228年),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被軻比能圍於馬邑城,向牽招求救。牽招整兵待發,但幷州官吏根據通例禁止牽招出兵。牽招認為持節的大將被包圍,情況危急,不能再拘泥所謂吏議而見死不救。於是上表朝廷,隨即出發。又發佈羽檄,縱論形勢,稱西上直取軻比能老巢,然後向東進軍,與田豫合殲餘賊。羽檄發佈後,田豫州的軍隊躍躍欲試。又向鮮卑軍要塞發佈檄文,鮮卑軍頓感恐懼,紛紛離散,大軍攻到平城,鮮卑軍崩潰即逃。軻比能又云集騎兵來到平州塞北。牽招秘密行軍突襲,牽招潛行征討,大敗其軍。

牽招以為,諸葛亮數犯中原,而軻比能猾狡,應提防雙方聯合。時眾人以為兩者相距甚遠,不必憂慮。其後,諸葛亮又出祁山,果然與軻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遙相呼應。魏明帝使牽招適時討之。諸葛亮退,軻比能亦還漠南。

牽招和幷州刺史畢軌商議道:“胡人遷移不定,如果派兵窮追,恐難以趕上。如果偷襲,山險路遠,軍需供應不上,也難以成功。可以讓兵力守在新興、雁門兩個關口,再出兵屯守陘北,對外可以起鎮撫作用,對內可以派兵種田儲蓄糧食。等秋冬之際,糧足馬肥,聚合各路人馬,乘機攻討,定能取勝。”可惜計謀尚未施行,牽招就去世了,其子牽嘉繼承了他的爵位。

牽招一生,初從袁紹,袁紹死後跟隨袁尚,後因為高幹加害而投奔曹操,與田豫常年鎮守邊陲,其功績次於田豫。

歷史評價

陳壽:牽招威風遠振,治邊之稱,次於田豫,百姓追思之。

田豫居身清白,規略明練。牽招秉義壯烈,威績顯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終於郡守,未盡其用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