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娴:看上去很完美的和亲公主,也许她是幸福的

曾雅娴:看上去很完美的和亲公主,也许她是幸福的

在教科书里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公主,没有半点委屈答应嫁给一个大自己十多岁语言不通的男人,并且是去和亲,这个公主属于友好的象征,就很就有名了叫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不属于唐太宗的女儿,是唐太宗一个皇亲的女儿 为什么会选择她去和亲,一是因为自己的女儿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真正的公主都不想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过下半辈子。是当时唐太宗贞观十二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這裡是属于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松赞干布。战况是唐朝占上风的,为了显示自己友好,唐太宗决定不打了,于是松赞干布知道李世民的心意,是和睦共处,友好发展,就俯首称臣,对大唐的强盛与他的开明连连称赞,当然最重要是向大唐提出了想和亲的想法。

多一个朋友胜过多一个敌人,李世民是一个提倡和亲的君王,于是派人在皇室中挑选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就封她为文成公主了,也就是我们的女主角。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秀丽身材玲珑,选择她和亲的关键是她有胆有识饱读诗书,是一众公主中最识大体的。这是对一个将远嫁公主的最基本要求,不然挑选一个娇滴滴只会吃喝玩乐的公主去和亲也取不到和亲的意义。

据说文成公主对于 挑选自己去吐蕃和亲是同意的,因为她有一颗向往自由生活的心,虽然吐蕃到底是什么样子她也并不知晓。但其实即使她不同意也没得选择,君王金口玉牙已开,她也只有答应的分既然同意也是要嫁不同意也是要嫁,那就不如聪明点表现的大气点,李世民也就会对自己的态度更好一点点。

贞观十五年的冬天,李世民给了文成公主很隆重的出嫁待遇,由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壮观的和亲队伍,除了带着丰盛的贵重嫁妆外,还带有大量属于唐朝的文明,各种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化人乐师和农技人员,更像一个繁华地方去援疆支教的队伍。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因为当时吐蕃已是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知道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境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追随大唐甚至被大唐文化同化。而这一切将由文成公主在那边的地位和人格魅力去展开

路上的风尘仆仆可想而知,幸好文成公主以有思想准备 经过一个多月的路上颠簸,终于快到目的地吐蕃的范围,远远就看见松赞干布也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敲锣打鼓,于是两队人马终于汇合,完成交接仪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把她带回宫中了。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一切幸福看起来都是不带温度的,更像一场华丽的表演,为了两国的友好与和平相处,文成公主真实喜怒哀乐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是的,起码在外在看来,文成的幸福是不掺假的,松赞干布对强国的公主一定不会怠慢, 不久为了证明自己对文成公主的爱,对大唐的尊重,颂赞干布为公主打造了一座迄今在朝圣者心中还闻名遐迩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用料是精选的,亭榭精美,池塘莲生,像唐朝宫廷的模式,用来缓解文成公主的思乡之情。

文成公主与颂赞干布的感情其实是可以忽略不提的,因为对于强国和亲的公主,松赞干布不可能真的会掏心掏肺,加上语言沟通并不会顺畅,我们可以想象他们过的生活应该能做到客客气气相敬如宾就很好,毕竟那个年代夫妻间讲爱情的少,关键是匹配度啊。何况文成把和亲公主这个职业做的很敬业。

比如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难看又不舒服,文成公主仔细了解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不为生,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而那些带去的大唐的粮食和蔬果种子,文成公主亲自示范教会吐蕃人去耕田播种,这样到了秋天的时候吐蕃人民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粮食蔬菜。大大改善了吐蕃人秋冬的伙食。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忽然患上重病,不去世,文成公主就在吐蕃孤单的生活了三十多年,一个女人,没有自己的小孩,没有可以说话的知己,也只有将自己漫长的时间用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才会显得不那么漫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