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觀音洞

五臺山觀音洞

五臺山觀音洞

觀音洞又稱棲賢寺,始建於明代,原為達賴朝山禮佛誦經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觀音像,所以得名。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牆,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勢十分險峻。傳說觀音洞的巖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蹟的地方,故緣洞建寺。觀音洞寺宇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

下院方整,圍牆高築。以下殿的當心間穿堂而過,便是此登崖壁的石臺階。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巖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橫檀上的三幅面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捆住舉刀要殺的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搬起石頭要砸的人;另一是觀音端坐雲端救一將被猛虎傷害的人。三幅面集中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

中段旁壁築有七間殿堂僧舍。從小門入內,牆壁與石壁之間十分貼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間一段牆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六位一組的佛家生活畫,或坐於石上,或騎虎,或騎鹿,或膚坐修行,或頭枕經書而臥,富有情趣。石階雲梯終端是觀音洞的上院。院裡正殿之間,內主供觀音菩薩,故稱觀音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