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137節;禪修的定相,身體、呼吸、眼睛都有變化

身體為粗相,心因為細相,從身體就會感受到呼吸,所以要調伏心身的柔軟,其實學佛就是在調柔我們的身心,未學佛之前,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自以為是,心就會變得非常剛強堅硬,這樣就沒辦法相處隨順;學佛之後就是要放下自我,從有我而達到無我,越是無我的人,身心也是如柔和,因為因緣法是無有定法的。

成佛之道137節;禪修的定相,身體、呼吸、眼睛都有變化

一年就像水一樣,水是沒有形狀可言的,用什麼容器就變什麼的形態,水從不會拒絕,菩薩的心就是像水一樣,能調柔下來,適應不同類別的眾生,眾生需要什麼菩薩就像什麼樣的相,觀音菩薩是倒駕慈航,也就是成佛以後,他想用菩薩摩訶薩的方式,隨處祈求隨處現身,所以身心非常柔和。要適應眾生,柔順眾生,調柔我們的身心是很重要的。調柔的根本是在智慧上,需要修定來做輔助,因為我們的心就像一匹烈馬,不堪駕馭,佛陀就是在調理我們躁動不安的心,我們又有一個調順降服的功夫,讓我們的心能夠服服帖帖。

成佛之道137節;禪修的定相,身體、呼吸、眼睛都有變化

調伏身心,要從粗相下手,當我們要禪修的時候先調身,這是大原則,讓申平穩正直,舒適安和,就不會隨便動要,也不能讓身體有緊張激動的感覺,就是要放鬆;坐得端正,閉目閉口,舌舔上顎,氣血才能夠循環,但是也不能過於用力。身體調整後,在調息觀呼吸,在禪坐的時候,除夕要細細長長,非常細微的,而且要調長,我們平常呼吸短促,是因為動盪不安,就會呼吸急促。心越靜,呼吸愈長;為什麼說天人壽命那麼長?那是他們的呼吸非常長,是我們多少倍,甚至上萬倍,他們的壽命也是我們的上萬倍,這樣才有機會調整心。

成佛之道137節;禪修的定相,身體、呼吸、眼睛都有變化

這樣的心不散亂、不昏沉、不調舉,新一集,心住一境,能夠平正自然安定。身、息、心這三者相互影響,而且以心為主,關鍵的還是心,因為心不是單獨存在的,他又依附在身體上,也要有呼吸的狀態之下,才有存在的可能,所以在身體正常的安住當中,心息相依,就能夠達到定境。怎樣修行才能達到定境呢?定就是心一境性,因為我們的心很散亂,想東想西的,什麼都想,妄念紛飛,而定境有心繫一境,心一境性的意思是心只能守著一個境界,守什麼境界呢?開始修行時,往往都是觀呼吸,這就是一個境界。

成佛之道137節;禪修的定相,身體、呼吸、眼睛都有變化

如果是禪宗和淨土雙修的話,就會心繫一句佛號,所以淨土也很容易跟禪宗結合,心繫佛號,也是心繫一境。定也就是三摩地,等持平等的意思,不低沉,也不高舉,定的境界,根據各人的因緣不同,而各不相通,大體是這樣;從身體上說,達到定境,會感覺身體的不存在,當下觀察,身體沒有坐相或走相,身體化空只有一個心念;從呼吸上說,呼吸細長柔軟。眼睛不動,眼珠不轉動,其實我們眼珠時刻都在轉動,眼珠不轉,妄念也就不存在了,呼吸也柔順了,這需要很長時間的修煉才能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