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無人便利店 有些憧憬可能只是美麗的誤解

對於無人便利店 有些憧憬可能只是美麗的誤解

尤其如果下雨天,一手拎著東西一手打著傘,這時候還要掏出手機掃碼——甚至可能屏幕或手指被沾溼,你都解鎖不了手機。

進一步地,你有沒有想過,你進店之後的所有活動,都在攝像頭的監控之下——不僅如此,攝像頭還在背後利用各種算法對你的各種可能的行為進行推演,同時你也不清楚這些推演的結果會被哪些智慧生物看到和利用。

你平時想盡辦法東躲西藏起來的所謂個人隱私,說不定哪天就出現在了奇怪的交易平臺——而且這些信息你還不一定能改,要不整個容試試?

互聯網的確改變了很多行業,但與此同時也創造了很多偽需求,比如馬化騰提到過地上門洗車,還有更早之前地智能眼鏡,甚至——還記得那個共享電話(座機)的段子麼?

為什麼會產生偽需求?除了資本/熱錢的盲目推動之外,很多人在努力創新的時候創著創著就忘了自己的初衷是要幹嘛了。

以無人便利店為例。便利店本身就是一個相對於傳統小賣部而言更為現代的產物——無論是購物環境、營業時間、貨源等等,都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但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多,也出現了經常需要排隊等不那麼便利的一些問題。

也就是說,無人便利店的初衷,是要讓現有便利店本身變得更加便利。於是,為了解決排隊問題,現有思路是把問題歸咎於收銀環節人工處理不夠便捷,然後覺得用無人化代替收銀員,就能解決問題。

對於無人便利店 有些憧憬可能只是美麗的誤解

乍一看確實沒錯。但別忘了,線下購物的體驗,並不是只有付款這一個環節。從進店到離店,每一部分都在影響著用戶的最終體驗。

還有人說,很多線下超市各種促銷員的推廣和問詢也很麻煩。比如全家每次收銀之前都要問一句有沒有會員卡,有時候還會順帶加入一些商品的換購促銷。

難道改成無人化就能避免促銷了?進門就能聽到的「羅森點點“A批批”上線啦」可從來就不是人工喊出來的,還是說電視機什麼時候也變成人工了?

你又知道哪天無人便利店不會”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針對性的推出豐富的社交購物內容?只不過,可能到時候跟你社交的,不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罷了——這倆個哪個交流起來更舒服,你心裡還不清楚麼?

此外,現在的一些無人店裡,其實還是可以見到各種員工的。比如補貨的、比如定損的。但其實恰恰是這一部分成本,而不是收營員,才是更需要被機器所取代的。畢竟,無人便利店本身並不是一個難民營。

無人貨架的泡沫,今年上半年已經被戳破了一批。下一個被戳破的泡沫,會是無人便利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